二种发酵工艺二种提取工艺生产谷氨酸的比较

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研究会第十七次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nHdt6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味精行业最困难的一年,因此如何提高生产水平、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及解决废水问题等是关系企业生存的大问题。在上海会议上有不少文章讨论了谷氨酸发酵工艺、提取工艺和解决废水问题,笔者也就此问题进行论述,供参考。
其他文献
近年广泛用于各个领域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它通过对网络内部权值的调整来拟合系统的输人输出关系,即只根据输人输出数据来建立模型,将网络的统计信息储存在连接权矩阵内,故可以反映十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网络的输出端点个数不限,因而很适合于多因变量、多自变量统计中的建模。理论上已经证明,三层前向神经网络可以任意精度逼迫任意连续函数,前向网络的训练采用差错反向传播(Error Back
肌苷属于嘌呤核苷,是食品和医药行业广泛应用的重要产品。谷氨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转酰胺酶在肌苷的生物合成途径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肌苷的产量,对工业化生产有重大意义。谷氨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转酰胺酶是生物体内嘌呤产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负责催化全合成途径的第一步反应。本文从谷氨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转酰胺酶的属性、功能、结构和调控方面对其做了介绍,为肌苷产量的提高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文介绍了内热式味精结晶罐的料液循环重要性,定性地分析了影响循环的一些主要因素,并详细地应用流体力学公式推导结果,来确定结晶罐的主要尺寸。
代谢流分析(MFA)是代谢工程中用以指导遗传操作的重要工作,是代谢网络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于代谢工程的遗传改造工作和发酵控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建立谷氨酸生物合成的代谢流平衡模型,对代谢网络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网络优化分析,并计算出谷氨酸分批发酵中后期的代谢流分布,以期对谷氨酸产生菌的遗传操作和发酵控制提供指导。
本文介绍了COD测定对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应用。文章围绕发酵液COD、等电点COD、双酶法水解糖的COD、降低发酵液COD总量等进行了阐述。
目前,固内外味精行业从发酵液中提取谷氨酸,绝大部分采用的是等电点提取工艺。但是,经等电提取后所排掉的母液的母液中,仍残留一些谷氨酸。本研究为了将等电母液中残留的谷氨酸尽可能的提取出来或减少至最低限度。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工艺条件,在保证谷氨酸的产品质量前提下,既提高了等电收率,又减少高浓度酸性废液排放量和减少治理污染压力?为此我们对谷氨酸发酵液采用高离子浓度等电提取谷氨酸新工艺进行了摸索和探讨。
根据味精行业现状及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需要,今年以来,发展工程研究会重点抓了全行业生产能力的调查,为简化统计,选择了味精生产企业的主要设备——发酵罐和结晶钴这两项容积的调查。
我国是味精生产大国,年产量居世界之首,味精废液量大,含高浓度COD物质(化学耗氧量)与BOD(生物耗氧量)物质,分别高达4-8万Mg/l,3-2万Mg/l,低PH(3.2),还含有应用物质还原糖0.5%左右,谷氨酸1%左右,谷氨酸菌体等,谷氨酸生产物的废液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国内外对味精废水治理进行大量研究,从中提取或发酵生产有用物质,既获得有益人类的产品,又减轻了环境污染,一举数得。本文就味精废液
L-色氨酸属于芳香族氨基酸,在生物体内存在严格的代谢调控机制,通过传统的诱变育种很难解除其复杂的调节系统,从而使得L-色氨酸的发酵生产水平一直很低(低于10g/L)。目前,世界上L-色氨酸生产仍以转化法为主,而且产量较低,难于满足世界需要。代谢工程这一新思路在L-色氨酸生产菌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L-色氨酸的发酵产酸水平(可达30~50g/L),其育种的高度定向性改善了过去诱变育种的复杂性。加速限速
作为生产味精的企业,精制收率是一个最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提高精制收率是味精生产厂家追求的主要目标。大家都知道从谷氨酸转化成味精,其理论收率为127.2%。目前全国各味精生产厂家精制收率不尽相同,有125%的,也有114%的,相差较大。怎样提高精制收率呢?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将精制收率从1997年的118%提高到2001年的125%的行业先进水平。笔者现将经验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