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蒙書在絲路的傳布與發展

来源 :“丝路文明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mi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时期丝绸之路各地区、各民族、各王国之间汉文蒙书的流行和使用,值得人们去详细观察与思考,其中接受与转变,保存与扬弃之间所存在的民族与国家的特性,以及其现实环境的需求,更是极具深意。 根据《敦煌蒙书研究》书中所云,唐代蒙书可分为识字类、知识类、思想类等三大类26种。从考古遍存得见丝路各地流传的蒙书,即有《急就篇》、《千字文》、《开蒙要训》、《杂字》、《太公家教》、《蒙求》、《九九乘法表》等七种,约占代蒙书流行种类的四分之一。特别集中在识字类的《急就篇》、《千字文》、《开蒙要训》、《杂字》等,尤其以兼具习字、识字的《千字文》最为普遍。至于《太公家教》、《蒙求》、《九九乘法表》等思想类、知识类的蒙书则为偶见。说明学习汉文字是丝路各地首要的基本需求,不论汉人或非汉人,也不管时代的先后,其主要就是学习汉字。不过在吐蕃、西夏,则出现有蕃汉对音,或蕃汉合时一类双语的识字蒙书,凸显了学习汉字并不全然只是仰慕汉文化,学习汉文化而己,更有促进彼此了解,互相沟通,相互学习的心态与功能。 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是有所选择的,其准则就是实际有效。学习外来语言、文字,吸取他国文化时,「多则惑,少则得」始终被奉为主臬,因此在蒙书的流传上,普遍集中《千字文》是选择精简有效的呈现;选择《开蒙要训》、《杂字》则是符合日常生活实际需求的抉择。至于为了彰显吐蕃王国及西夏王国自我的主体意识,以期内容切合现实环境,呼应实际发展所做的必要改变与转化,吐蕃文与西夏文的翻译则透过非忠于原着的手段,达到扩编、改造的目的,营造自我的图书典籍,表现自我的思想文化。 至于高昌、于阗等并未见有如吐蕃王国、西夏王国等对汉文蒙书的流传接受之后,在内容或形式上更进一步有所继承与发展;而是当大唐王朝控制权退出之后,这些汉文蒙书的学习与保存,也全然的消失,显然这种与本民族文化或地域环境契合度不高的外来蒙书,是异类文字、异类文化,自然遭到排斥而扬弃,这是自然的文化发展规律。
其他文献
《隋书·儒林传序》云:"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
敦煌收养契中出现的"养外孙为子"现象涉及中国古代收养中"昭穆失序"和"异姓为后"的问题.中国古代公侯、帝王死后,若出现无后绝嗣,为了避免"异姓为后",无人主祀,便以弟、叔、
中国的对外贸易自古以来存在两个方向,即陆上贸易和海上贸易.长期以来,受到交通工具的限制,西北的陆上贸易一直占有优势.隋唐时期,海上贸易虽有显著发展,但陆上贸易依然保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
近阅《鄂城六朝墓》一书,见记一西晋古墓M4021发现若干玻璃制品碎片,其中十一片拼合复原成一"完器",为一"侈口,折沿,球形腹,圆底,色泽较淡,略泛黄绿色,透明度好……,口径10.2
  The Intemational Dunhuang Project (IDP) was founded in 1994 as an intemational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ims of conserving and making more accessible the rich
会议
目前,由于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世人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西北、聚焦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从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丝
缀接是古代写经制作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敦煌本汉文《大般若经》写卷中的表现尤爲突出.本文运用现代缀合的视角和方法,将《大般若经》中的特殊缀接归纳爲入藏三界寺前已修复例
著名中亚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1865-1952年)与俄罗斯保持着多年密切的友谊和学术合作关系.众所周知,赫定最初的两大探险,1894至1897年探险和1902至1899年的探
  Silk has been discovered in Israel from sites dating to the Byzantine period (Fifth century CE) ①② and onwards③.The most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silk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