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西晋古墓出土萨珊王朝钠钙玻璃的由来

来源 :“丝路文明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6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阅《鄂城六朝墓》一书,见记一西晋古墓M4021发现若干玻璃制品碎片,其中十一片拼合复原成一"完器",为一"侈口,折沿,球形腹,圆底,色泽较淡,略泛黄绿色,透明度好……,口径10.2厘米,最大腹径11.0厘米."整理后编号为M4021:3,定名为玻璃碗.编号为M402:4为一磨花玻璃碗的上腹部残片,色泽呈淡黄绿色. 据安家瑶先生的研究,是波斯萨珊王朝的磨花玻璃碗。至于通过何种途径传入中国?则判为孙吴时由海路传入。根据该书记载还有玻璃珠子等物出土,这些是否皆由海路而来。当时还有陆上丝路之路。当然这也作为贡物,由使者献给西晋皇帝。但即因价值高,也必作为贵重商品,如同黄金制品,贵重药材一样,输入西晋王朝。王仲殊先生认为是孙吴时由海路传入。 这种推论自有其依据,但是知道还存在于陆路的丝道,余昔年噹撰《东晋十六国时期姑臧、长安、襄阳之互市》一文,并引用斯坦因所获在敦煌烽燧遗址出土的粟特文信函的翻译件,指出早在永嘉之乱前,就巳存在丝路交通,就在大乱的五胡十六国时还在艰难的通行着,而在西晋时除了海路,更多恐怕是陆路吧。 就在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卷73《杂器物部·盌盘》下引晋潘尼《琉璃婉赋》曰:“览方贡之彼珍,璋兹梳之独奇。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也阻远…”。同书卷84《琉璃条》亦引晋潘尼《琉璃椀赋》两处引文,在文或有出没,与义全同。皆指出是由西而来。“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表明中国虽地大物博,但当时尚未学会制作玻璃制品,犹需通过陆道丝路传入,成为潘尼赋中“览方贡之彼珍”。 作为一方之珍物,除作为“贡物”,也为商人所关注,自然令经丝路贩运来以售于民间富人。因此鄂城所出玻璃器,在不排除海路的可能,陆路经丝绸之路输入也是有证据的。
其他文献
首轮新方志编修期,习惯上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全国普修方志,至2001年12月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之前,这一时期地方志的发展速度是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望尘莫及的.但同时
分析杭州双城国际项目设计过程,特别通过对比国内和国外两个方案,让人们看到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即:某国内事务所不重视本土文化,盲目追求西方时尚,而某国外事务所尊重并准确
在中国古代,城池是为区域的中心,对该地区的人群、文化与经济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其布局上,不同的族群通过居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城池的面貌.自元代以来,就有不少中
这也正是它向透露出一种信息,道教本来就是从东海边上传播过来的,说不定马鞍山的殿宇就是胶东人帮助的.有人说中国道教发源地在山东,山东道教发源地又在胶东,作者认为这是有
胶东擅山海之长,地理位置特殊,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仙道文化、海洋文化和饮食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胶东剪纸美观精巧,
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以丝绸为载体,承担着中国与欧洲及其周边地区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在千余年后,以青田人为先导的浙南民众,以青田石雕为媒介,晚清民国之际源源不断地涌流向欧
《隋书·儒林传序》云:"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
敦煌收养契中出现的"养外孙为子"现象涉及中国古代收养中"昭穆失序"和"异姓为后"的问题.中国古代公侯、帝王死后,若出现无后绝嗣,为了避免"异姓为后",无人主祀,便以弟、叔、
中国的对外贸易自古以来存在两个方向,即陆上贸易和海上贸易.长期以来,受到交通工具的限制,西北的陆上贸易一直占有优势.隋唐时期,海上贸易虽有显著发展,但陆上贸易依然保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