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理论的黄金岁月及其流变--作为近30年来中国电影文化生态语境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来源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M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顺应着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国电影理论率先发出了更新电影观念、倡导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呐喊,迎来了一个“理论滋养灵感”、理论与创作并驾齐飞的好年华。那是一个解放思想之风吹拂神州大地的年代,一个至今仍然让我们热血沸腾、心驰神往的年代。然而,三十年岁月倥偬,电影理论面对当下“泛娱乐化”潮水嚣嚣涌来,竟陷于哑然失语而罕有作为的困局。当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的钟声敲响,人们需要质疑的是:GDP(实指电影票房)至上而将人文精神逐出银幕,让子弹飞、让票房飞,也让文化贫血症跟着起舞,如此造就的电影产业的黄金指数,它究竟要将银幕前的观众带到哪里去,是让时代之光将思想点燃,迎来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并跨入现代文明的境界,抑或是将我们的电影观念拖入“前电影”的杂耍时期,只图当下感官享乐、排拒精神启迪而落入庸人的泥淖。这既是电影理论的一个新命题,同时也是值得人们严重予以警醒的。本文从电影理论发展的黄金岁月,电影理论失语与当今电影产业化的隐忧展望,以及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将电影产业做大做强这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变化。
其他文献
史料学与文献学概念常常混用,二者是异名同质的关系吗?史料学的边界在哪里?我们该如何进行史料学研究?这些问题是本文所关注的,包括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当不当合并,中国学术
出土简牍文献本身的文体也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战国时人对于“言”“事”“志”的功能的体认,认为此三者形成了不同的三种文体文体——《诗》、《书》、《春秋》;郭店楚简的
  媒介变化对于文学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以及传统文学的命运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并没有死亡,而是与新媒介结合产生着更大的影响力,文
在早期典籍中,帝舜为乐官、贤臣和圣君.孟子着力宣扬舜的孝道与孝迹,突出其"父子有亲"的人伦道德规范,从而将舜塑造成"孝""贤""圣"三者兼具的典型形象.孟子之所以选择帝舜,因
儒道"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重要思想观念,多被解读为人与自然的合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从来不是自然的"天",而是人格化或言神格化的天,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人
东汉碑刻是汉代人书写"当代"的直接史料,其中的"循吏"包括了"两干石"以及县令长一级的临民之官.碑文撰作者普遍强调碑主导德齐礼、移风正俗方面的治绩;而在凸显教化之功外,亦
  作者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电影作者的观念是西方电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以西方理论为参照,梳理中国的相关论述,就会发现在中国也有一些类似的理论论述。本文从电影的创
石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古代文史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自宋代金石学发祥以来,石刻文献一直是文史文献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部分.石刻图录的大量刊布,有力地推动了古
  众所周知,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理论研究学派之一是类型电影及其类型电影理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作者电影及其作者电影理论。研究类型电影、作者电影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
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对传统工艺美术生产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工艺美术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物质链之一,摆脱不了时代的约束与影响.费孝通先生说过,接受现代化过程是当前人类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