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北宋石刻碑誌文獻芻論

来源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古代文史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自宋代金石学发祥以来,石刻文献一直是文史文献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部分.石刻图录的大量刊布,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文史研究的深入和进展.但由于石刻文献的特殊属性,其刊布受诸多因素影响,造成了时代与地域的不平衡.宋代以前的石刻文献的刊布和研究,力度远超宋代及宋以后.加强宋代及金元明清时期石刻文献的刊布和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其他文献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翻译的作用无疑已变得越来越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翻译研究已然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英国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学者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
所谓"习刻",这里指的是土于殷墟、间杂于殷墟龟甲及卜辞中练习契刻文字的作品.姚孝遂、肖丁先生认为, "通常的习刻指尚在学习阶段的契刻而言".他们同时指出,"我们过去对习刻
殷商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字数还远不如西周时盛,但也出现了记事性质的铭文,行文格式也已初具规模.其中赏赐性质的铭文就是其中一类,而在赏赐铭文中,关于贝的赏赐又占据了赏赐铭
史料学与文献学概念常常混用,二者是异名同质的关系吗?史料学的边界在哪里?我们该如何进行史料学研究?这些问题是本文所关注的,包括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当不当合并,中国学术
出土简牍文献本身的文体也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战国时人对于“言”“事”“志”的功能的体认,认为此三者形成了不同的三种文体文体——《诗》、《书》、《春秋》;郭店楚简的
  媒介变化对于文学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以及传统文学的命运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并没有死亡,而是与新媒介结合产生着更大的影响力,文
在早期典籍中,帝舜为乐官、贤臣和圣君.孟子着力宣扬舜的孝道与孝迹,突出其"父子有亲"的人伦道德规范,从而将舜塑造成"孝""贤""圣"三者兼具的典型形象.孟子之所以选择帝舜,因
儒道"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重要思想观念,多被解读为人与自然的合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从来不是自然的"天",而是人格化或言神格化的天,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人
东汉碑刻是汉代人书写"当代"的直接史料,其中的"循吏"包括了"两干石"以及县令长一级的临民之官.碑文撰作者普遍强调碑主导德齐礼、移风正俗方面的治绩;而在凸显教化之功外,亦
  作者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电影作者的观念是西方电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以西方理论为参照,梳理中国的相关论述,就会发现在中国也有一些类似的理论论述。本文从电影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