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P协议互操作性测试中网络损伤环境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olink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CoAP协议形式化描述和互操作性测试生成的研究,发现了与超时有关的测试在传统互操作性测试架构上无法实现的问题,提出了在传统测试床上模拟网络损伤环境的解决方案和设计原则,设计并实现了基于UDP的损伤网关.最后,通过介绍一次CoAP互操作性测试活动,展示UDP损伤网关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在互操作性测试中引入网络损伤环境的模拟可以加大测试的覆盖面,提高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其他文献
中国和加拿大同属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都存在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对待少数民族,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是双方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在占有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和加拿大第一民族大学为个案,在回顾两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历史的基础上,从这两所民族大学的建立来比较中加两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异同,在鉴别这些类同和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背景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新世纪世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本文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中丧葬仪礼中所涉及的三魂、三大丧葬仪礼、《指路经》中《送灵经》、《招魂经》和祖界兹兹普乌的考察,从中分析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所表现的豁达的生死观.这种站在生的反面立场死,来强调生的
在2001-2006年对陕西关中地区某镇三个村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地至今仍传承着一些传统的民俗教育仪式.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青春期民俗教育也在变异,同时它在现代教育中的不足和局限也越来越明显,如学校教育时间拉长,传统民俗教育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小;传统民俗教育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有些脱节;传统的青春期家庭教育内容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被教育要坚强、勇敢、独立,承担着家庭的乃至家族
随着台湾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这几年台湾原住民族的教育,也有一些具体的变化,各式各样的原住民教育现况,在发行两年多,出版17期的《原教界》杂志上可以得到充分反应.经过统计分析,该本杂志17期的内容可分成五个领域:一政策与历史、二升学优待与人才培育、三教会辨学与社区部落大学、四专业教育、五族语.其特色在於每期主题明确,评论确切,有现场报导的及时训息,也有开拓的视野比较其他国家原住民族.《原教界》杂志有
从政策文本看,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教育一直很重视:但从改革与发展的结果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远不能让人满意.以关于城市流动儿童的政策为例,国家政策明确提出了解决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两为主"原则,"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据此,各省市也都制订了相应政策.实证调查则发现,仍有大量城市流动儿童不能进城市公办学校就读,其它相关的教育支持政策也未能落实.政策表达的笼统,责权分配的含
目前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在流动儿童方面,跨省流动比例提高,以全家流动的方式居多,学龄儿童占较大比例,以往性别比偏高的情况有所缓和;在留守儿童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并呈低龄化倾向,留守儿童中性别比偏低.目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得到改善.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在学率、学龄儿童的识字率均有明显的提高,而其肄业及辍学率、14岁儿童就读小学的比例则均有所下降.从今后面临的
女性是如何走入北京大学——其后是中国国家精英集体?百余年的历史中,这一历程的步履如何?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哪些女性走入北京大学?这一历程是否存在社会排斥?社会排斥如何?精英群体中的女性如何选择专业,有无出现专业的性别隔离现象?本研究以1978-2005年近三十年间的北京大学的招生数据为对象,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用数据揭示女性进入北大从无到有、从性别排斥到性别均衡的历程.同时指出,近年来性别均衡后
民工子弟学校的外来教师,作为城乡结合点在个人层面上的一种突出体现,在心理上向往着城市,肉体上蛰居在城市,但却在真正意义上敲不开城市的大门,在城市扎不下根来,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使他们的生活世界充满了"流动"的变数,而这一流动性,为人们去认识民工子弟学校,理解民工子弟学校中展开的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教育社会学意义的独特视角.本文尝试通过对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外来教师的访谈调查,描述他们在城市边缘
高校女生组织是指高校学生会中的女生部,是以女大学生为服务对象和活动目标群体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本研究通过描述和分析当前女生组织自身及其向外传递的性别观念,揭示高等教育过程中各方力量如何以学生组织为中介塑造学生的性别角色,以期促进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性别平等,提高女性高等教育质量.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文本、访谈及参与观察等手段,了解女生组织的历史和现状.运用了女性主义理论中的社会性别概念,以
本文介绍了大学生恋爱中存在正常恋爱、性关系、同性恋等问题分析了上述各种恋爱类型的后果,并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单恋与暗恋、异地恋、恋爱恐惧与单身打算、分手与移情别恋、有性压力的恋爱、有性关系的恋爱、隐性与无意识性侵犯师生间两性关系问题、同性恋与双性恋等各种恋爱状况的社会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