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的惊奇--汉字美学与中国文化精神

来源 :首届全国高师院校美育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汉字这个伟大符号本身,还缺少一种哲学、美学的探索;尤其是在学科分立的现代学术中,汉字研究被划归为一个特殊领域,由专家分治,那种“形而上的惊奇”,却往往消融在专业的研治中。或许,“形而上”本应成为汉字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也就是说,需要对汉字作一种哲学的思考;而“形而上的惊奇”,也就是那种对汉字魅力的感悟、领会与神思,则提示着“汉字美学”的诞生。汉字,这一文明的“奇迹”应当激起人们的“惊奇”,探索其无尽的奥秘。
其他文献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养成的一种良好学习习惯.有效预习能够充分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的培养.本文将针对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有效预习方法展开深入研究,旨在引导学生采取有效的预习策略进行数学学习,从而在此基础上显著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契合新考改革,在选课走班教学背景下,普通高中(简称普高)教育呈现三类新常态:一是组织形式的变化-流动性极强的学科班级凸显;二是考试内涵的变化-更加关注综合素质评价,全面实施普高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科目设置采用新的学科模式;三是教学方式的变化-课堂教学选用“选课·分层·走班”有机统一的复合型教学方式.剖析这些新常态,利于促进观念更新、较正教学言行,对落实高考改革有重要意义.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中.高中历史课堂最长用的信息技术有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获取技术、教学软件开发技术等,这些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枯燥的传统模式历史课堂,也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设计到几个方面,主要包括备课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中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弊端,如果运用不得当反
乐教作为中国早期的美育形态,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受到中国儒家的重视,乐为教育的中心.乐教作为先秦的美育方式,不仅指技术层面的音乐教育,还是文化层面的礼乐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国家制度,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乐教的美育方式也为美育学科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资源。本文拟从先秦乐教的实践和观念入手,探讨其生态式美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为顺应新课改教育教学要求,将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各高校应该加强体育艺术管理工作力度,为学生提供进行课外体育艺术活动的机会,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文明礼仪,以及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各高校体育艺术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课外体育艺术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进程.基于此,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学校体育艺术管理工作现状,对管理工作的策略进行简单探究.
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前景打造出优秀的审美文化产品,构建少数民族美育体系等问题,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实施与普及少数民族审美教育。大力开发与挖掘少数民族审美教育,作者认为需要建构民族“大美育”体系,即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
尽管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就存在"礼乐教化"的美育思想,但直至清末民初,美育才被真正置入教育理念之中,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一种教育.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古典型美育向现代型美育转型的时期.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梁启超等人为美育的转型及其宣传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现代美育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此外,萧公弼也同样值得重视。他在“五四”以前,与其他美学家、美育家一样,倡导重视
本文拟从身体美育的角度切入,以期揭示张竞生身体美育思想的具体内涵、美学特征及文化渊源;并在此基础尽可能理性客观地评价其身体美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下意义。
审美总是有其现实的文化性、具体的民族性和变化着的时代性的。按这个思路,本文试图批判性的继承审美理论在两百年间的变化,综合中华民族在审美上的民族性,以及当代人的审美实践和对审美的需要,对“审美是什么”给出一个当代中国的回答:审美是一种肯定式的,交流性的,以愉悦为目的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审美是通过全部感性能力对对象进行直观,并以生命体验为基础,通过判断获得反思愉悦的过程。
儒家的心性之学,尤其是陆王心学,不仅构成中国现代美学吸纳西方时学的决定性的前理解结构,更是形成独具本土文化特色的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笔者认同儒学心性之学包含美育思想的观点,但在笔者看来,从美育蕴含着对主体的伦理态度与人格修养来看,心性之学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的修养工夫之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