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屈趾长肌腱相关解剖学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足屈趾长肌腱在足踝部的相关解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10具20侧,男8女2,显露跖趾关节平面至小腿下段踇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及相邻结构,研究相关解剖形态和结构以及与比邻结构的关系,记录牵拉拇长屈肌腱和趾长屈肌腱可屈伸足趾的范围和数量,研究在踝部将趾长屈肌腱远端缝合固定于踇长屈肌腱后,拇长屈肌腱替代屈趾功能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Madelung氏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1例Madelung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均以无痛性肿物就诊,单发于颈背部9例,颈背部及四肢多发肿物2例.2例男性有20年以上的酗酒史.超声及MRI均显示颈背部及四肢皮下有大量的脂肪堆积. 全麻下行肿物切除术9例,术后病理均为无包膜的脂肪组织.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3例术后36个月内
目的 总结经皮椎弓根钉技术的研究进展、使用情况以及待解决的问题。方法 广泛查阅近几年有关于经皮椎弓根钉技术的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经皮椎弓根钉技术是脊柱外科的一项微创技术,微创技术旨在减少手术相关风险及其发生概率,此技术可以在小切口微创下置入钉棒系统并且置钉准确率不低于开放手术置钉准确率。目前,已可用治疗于脊柱骨折、脊柱肿瘤、脊柱退行性病变以及脊柱畸形等方面。目前椎弓根钉技术主要包括
目的 脊索瘤是一种好发于脊柱两端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对传统放疗和化疗敏感性低,经手术切除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近年来,研究miRNAs的生物特性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已逐渐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向。本课题旨在研究miRNA-320d在脊索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侵袭、复发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为脊索瘤的预后判断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RT-PCR 检测25例脊索瘤标本和10例胎儿髓核组织标
目的:调查应用外固定架治疗骨盆骨折的患者的顺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治疗3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骨盆骨折类型、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选择应用骨盆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并进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治疗. 通过随访调查患者对外固定架治疗的顺应性.结果:31例患者仅有2例患者不能忍受外固定架,于外固定架治疗2周后更换内固定,余29例患者均应用外固定架作为最终治疗并取得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合并颈椎不稳的颈椎前路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5年5月就诊于我院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8例,根据颈椎不稳X线成角分为稳定组、不稳定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
目的 观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引流量的影响.方法 将75 例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观察组B及对照组C各25 例,观察组A术中关节周围软组织局部注射5%氨甲环酸20ml+缝合伤口后经引流管推注注射5%氨甲环酸20ml浸泡2h+术后2h再给予静脉滴注1%氨甲环酸1g,观察组B术中关节周围软组织局部注射注射5%氨甲环酸20ml+缝合伤口后经引流管推注
目的 随访CR活动平台假体病例的中期病例,通过疗效分析总结经验,在评价该型假体的同时评价手术技巧对疗效的价值.分析比较CR假体与PS假体的疗效.方法 随机收集从2002.12-2007.12期间由本人手术的活动平台(LINK-Gemini Ⅱ)膝关节假体置换的患者.资料完整的194例/275个CR活动平台假体患者,单/双膝=113/81,男/女=37/157,OA/RA/others=177/13
会议
目的:评价髂腰固定技术在"自杀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年收治的28例U型骶骨骨折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1~53岁,平均38.3岁;骨折类型按照骨折形态学分类:H型损伤15例,U型损伤8例、T型损伤4例和"人"字型损伤l例;神经损伤按Gibbons等的评分标准:3级10例,4级18例;17例合并多发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所有患者行后路骶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疗效对照研究.方法 将80例Sanders Ⅱ 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闭合组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后,采用空心螺钉固定;切复组切开复位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距下关节和踝关节活动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14~26个月,平均1.5年.
目的 探究运用第3代陶瓷对陶瓷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患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搜集2001年3月至2009年5月75例行第3代陶对陶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青年患者(年龄<50岁)临床资料,其中1例患者死亡,6例患者失访,共获得有效随访患者68例73髋.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纪18-50岁,平均38.6岁.分别采用Harri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和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