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关于生命的学问

来源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二十次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ce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关乎生命的学问,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文化以孔子所首创的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儒学是生命的学问,而且是一长生命."生命的学问"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内容.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要重视修身;从社会角度来说,就是人文思想文化领域的产物.按照儒家传统的基本理念,生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儒家以仁爱为核心的处世之道就是建立在生生的哲学基础之上.它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必将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扬开来.
其他文献
2009年至今,网上流传一篇"马王堆"或"牛王堆"考古新发现之《孔子临终遗言》①,实际上是今人伪托之作.网上透露的伪作者孔健,据查现居住在日本,确系孔子后人.不知为何编造《子寿终录》(孔子临终遗言).网上提供的与《子寿终录》有关的研究儒学40年的教授昊复古②,查无此人,实际上是孔健编造的一个虚假人物.笔者认为"昊"是"好"的谐音,理解为"好复古".一语道破孔健的良苦用心,答案是借《子寿终录》(孔子
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大本营,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壮大及衰落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过程.经过"文革"的浩劫后,曲阜现在仍存在较多的佛教石刻遗存,主要有九龙山佛教造像、西庄石佛、东终吉石经幢、石门寺等.儒学与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好的相处与融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吐故纳新的能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与包容理念.
东南亚社会的民间宗教,大多于近现代由本土人士所创立或由华人传播发展而来.其中的部分宗教糅合了各个宗教派别的偶像,崇拜诸神列圣,其中亦包含了孔子和儒家的成分,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文章试举数例,并对其中孔儒崇拜的成因进行浅要分析.
"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在这三家思想中无不把"修身"作为其修学的基础.而文庙作为儒家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从古至今的职责和价值都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承担起社会教育的基本职能.为政在人,人能弘道,这个职能发挥的效果与影响直接取决于文庙工作人员对于儒家思想的热爱程度以及知行合一的践行能力.修身是为人的基础,做事先做人.修身对于文庙工作人员来说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经典《论语》阐述的以亲情为基础、以"仁"为本质、以"礼"为形式的孝道,在当代依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衣食住行,以衣为首.自古以来,服饰就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生活必需品之一.所谓"衣披天下"、"衣锦还乡"都说明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悠久和业绩辉煌.在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巩固自身地位,把服饰的实用功能深化到更高级别的功能,服饰除能蔽体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统治工具,成为等级社会鲜明的形象代言人.服饰制度作为社会精神和物质的外化表现,是每一个创业继统之君安邦定国最重要的政治措施之一.明代不仅继承了汉服的传
仁义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仁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从"仁"、"义"到"仁义"的进程.通过考证儒家经典文献《论语》《孟子》,从而厘清儒家"仁义"思想形成的脉络,不仅能使清晰地把握"仁义"思想的内涵,而且可以使认识"仁义"思想的形成在儒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践仁行义更是千百年来儒者的不断追求.君子人格是孔子自身人格的写照,而大丈夫是孟子心目中理想的
儒学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升华,凝聚着生活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其事例释义,儒学对当今社会乃至个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目前有一种发展趋势,儒学正在向宗教化发展,而文庙也正在沦为宗教场所,变为烧香祈福的场所.文庙是否应为纯粹的宗教场所才能发挥其在当代的作用的言论在许多人中也产生很大的争议,多数人对此多数默认或不以为然.这是否是正常现象,笔者亦有很深的困惑,毕竟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因此,笔者以为辨清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非常有必要,这对确定文庙在当代社会中应起什么样的作用非常重要,故笔者试对其作一简要
按照传统观点,女性在以儒学为尊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处于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但是这种女性形象却是由于近代特殊原因形成的.真正解剖儒学语境下的女性,则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