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的诊断和处理

来源 :第十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胸痛是指从头颈到最下面一根肋骨的范围之内任何部位的疼痛,与胸腔的器官(心脏、肺、气管、食道等)、肋骨或胸肌有关,是临床医生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性胸痛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确诊难度大,危险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情况下急性胸痛有可能预示严重的不良预后,且这些预后不良的疾病尤其是心源性胸痛往往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漏诊可能致命或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国外报道3%在急诊诊断为非心源性胸痛病人在30d内发生恶性心脏事件;而把预后良好的非心源性胸痛误诊为严重的心源性胸痛则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经济损失,影响其生活质量。所以如何正确鉴别和评估胸痛是十分重要的。临床实践中,首诊医生必须保持清晰的临床思路,熟练掌握胸痛性疾病分类,迅速对胸痛患者进行鉴别,剔除低危患者、筛查出高危患者并使这些患者迅速进入急救的绿色通道。本文介绍了高危的胸痛患者、低危的胸痛患者的的诊断。
其他文献
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细胞组成的,可发生于循环系统的各个部位,包括静脉、动脉、心腔和微循环。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两者在体内紧密联系,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系统和血小板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达肝素、依诺肝素、那
代谢综合征是指以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葡萄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个综合征候群,是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代谢综合征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皮功能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酯血症和葡萄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心力
近50年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长期存活的患者迅速增加,因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数量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不断增加。成人先心病患者包括未行手术矫形和手术矫形后患者。未经手术矫形的成人先心病生存者主要是单一畸形患者,当然,也有少量的复杂畸形患者,以及一些伴有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在手术矫形的成人先心病患者中,有些患者通过手术达到了完全根治(无论是解剖,还是生理功能),还有一部分病人通过外科姑息性手术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迅速发展,介入器材不断完善,技术方法日臻成熟,各大医院蓬勃开展起来,已成为治疗先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各医院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没有达到标准的水平规范,因此,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安全性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总结了从1999年~2007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采用经导管方法治疗肺动脉狭窄(PS)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的手术年龄越来越小,新生儿先心病手术已不再是新闻,对于某些先心病如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等,在新生儿期做手术的效果也确实远比在新生儿期后做手术要好。新生儿先心病外科手术要求术前精确地显示心脏畸形的形态,这就对新生儿心脏影像诊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超声心动图是新生儿心脏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超声心动图能很好地显示心内结构异常,但对于心外大血管异常和复杂
心内科医生会诊时常要回答诸如患者非心脏手术能否进行、手术安全性如何、术前术后怎样用药等问题。尽管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已更加安全,但其并发症风险仍是临床关注的焦点。美国《循环》杂志(2007年10月)刊登了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制定的《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及治疗指南》。该指南根据近5年的新文献,对2002年版的指南进行了修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及外周血管病是糖尿病(DM)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就DM而言,大血管并发症并非特异性的。而与DM相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性心肌病变、心肌微血管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应引起重视。DM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4倍,DM病人一半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本文重点讨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性心肌病。
近三十年来,从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肌显像的临床普及应用到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内超声技术的逐渐成熟,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方式的不断完善,到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裸金属支架、乃至药物洗脱支架的迅速推广,从溶栓药物、抗凝药物的问世到“他汀革命”与神经激素抑制理论的确立,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本文强调应预防为主,加强心血管疾病的纵向管理;倡导整体医学观,加强各学科
刚过去的2007年对介入心脏病学是不平静的一年,本文就一些热点问题和挑战进行回顾,强调掌握适应证、正确应用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DES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关键,并证实了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不减少死亡和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药物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PCI围术期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PCI术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近年来,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PCI围手术期药物治疗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PCI围术期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及其他心血管保护药物的治疗,其中最重要的为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本文就P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