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usler合金Co2MnX(X=Al,Si,Sb)的电子性质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金相与显微分析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w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本文分析了Co2MnX(X=Al,Si,Sb)三种Heusler合金的结构和电子性质,以及热学性质中的最小热导率.将优化后的晶格参数以及总磁矩和现有的实验数据相比,结果误差较小.计算后的弹性常数满足稳定性判据,形成焓、结合能的计算结果都为负数,且Co2MnSi最为稳定并最易于合成.能带结构的分析表明Co2MnSi和Co2MnSb自旋向下的能带结构出现明显的带隙,是典型的半金属铁磁体,但Co2MnAl的能带结构却不能显示真实的半金属性.而态密度主要是Co原子和Mn原子的3d轨道贡献.另外Co2MnX(X=Al,Si,Sb)的热导率分析显示出Co2MnSb的热导率最小.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电磁搅拌技术,制备了AZ91镁合金铸件,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等设备,研究了固溶处理对电磁搅拌AZ91镁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搅拌可以提升AZ91镁合金的力学性能,在电磁力作用下,β-Mg17Al12相被细化,打断;随固溶时间的增加,电磁搅拌AZ91镁合金的伸长率及抗拉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固溶36h时力学性能最好,此时伸长率和
采用微磁学模拟软件OOMMF,详细研究了软/硬磁层总厚度不变,结构的变化对Sm-Co/α-Fe薄膜磁性能和磁反转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双层膜变化到多层膜的过程中,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磁性能和磁反转过程;当结构优化为Sm-Co(7.5nm)/α-Fe(2.5nm)/Sm-Co(5mm)/α-Fe(2.5nm)/Sm-Co(7.5mm)多层膜时,最大磁能积和矫顽力相比Sm-Co(20nm)/α-Fe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情景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金相组织制备与观察实验教学基本功的内涵:为了避免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胡乱创新,就创新而创新等错误做法,从创新定义入手,阐述了教学创新"三忌"与"三记".
针对某批轴承托架在加工完成后部分成品出现开裂的现象,对开裂的成品零件进行化学成分检测、加工工艺分析、硬度检测、宏观检测、金相组织分析,对不同加工阶段的零件进行金相对比分析,寻找零件开裂原因.结果表明,零件在经过淬火和磨削后,磨削应力与淬火应力产生叠加造成裂纹,建议更改回火时间或改变磨削方法,从而降低零件开裂现象.
微米尺寸纳米结构Si-C复合材料是一种希望的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然而大规模、低成本合成高性能纳米Si面临严峻挑战.报道了低成本规模化合成Al/Na掺杂富含缺陷Si纳米棒方法,这种独特结构Si纳米棒通过精化熔铸快速凝固共晶铝硅合金、酸蚀Al后获得.为进一步提高导电性,采用强粘附力的多巴胺氧化自聚合随形锚固于纳米Si表面、800℃碳化制备Si包覆C(Si@C)复合材料.si@C阳极(涂覆量0.9mg
针对毕业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高校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现状,制定"3+1"校企培养模式,采用构建网络平台、校企合作实践培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等策略,探索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保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生的竞争力.
装备维修与再制造工程是本院的特色学科,专业课程门类繁多,肩负着培养我军履行一体化联合作战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重任.在本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下,从装备维修与再制造学科专业特点出发,以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教育理论为核心,分析了不同类别学员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的差异,提出了构建装备维修与再制造学科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采用扫描式微弧氧化(SMAO)技术在A356铝合金制备了陶瓷涂层.测定了反应过程中涂层的电压-时间、动力学生长曲线,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成分分布,分析涂层的相组成及显微硬度分布,并比较了氧化前后极化曲线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硅酸盐溶液中获得的涂层主要由α-Al2O3、γ-Al2O3和莫来石组成,涂层与基体呈现良好的冶金结合.与A356传统式微弧氧化(CMAO)涂层相比,SMAO涂层中α-Al2O3
针对塑料过程中塑料制粒的长筒形零件易极易产生磨损失效,采用碳氮共渗工艺和碳氮共渗炉设计改进探讨提高零件使用寿命的热处理工艺与设备,研究结果表明,在850℃的碳氮共渗工艺中,氮化物层的厚度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其厚度变化不明显,扩散层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变厚;经过探究炉膛结构优化和控制系统设计,提高炉子的热处理效率以及渗层质量.
E型板是防滑链上的一个连接部件,经过淬火回火热处理后,表面出现明显裂纹.金相观察发现热处理后的E型板零件表面脱碳严重,裂纹由表面向内部扩展.对裂纹形成原因及工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淬火时碳势偏低,保温时间长,零件表面严重脱碳,水淬后产生组织型残余应力使零件纵向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