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北半球500hPa环流遥相关型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的关系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b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集1948~2003a共56a的的资料,采用Wallace等给出的公式计算了北半球冬季1月份500hPa 5种遥相关型的特征指数,并利用合成距平法、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分析、墨西哥帽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6年来各种遥相关型特征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还讨论了各型遥相关指数与北极涛动的关系。
其他文献
利用22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和土壤水分资料,确定了辽宁省5个气候相似区的作物系数,模拟了土壤水分供应系数动态模型,在水分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辽宁省0-50厘米的农田土壤水分预报模型,同时对其进行了检验。利用NOAA卫星监测得到的农田土壤含水量作为预报的初始值,然后在GIS支持下,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对模型中所需参数的散点数据进行插值得到与预报值匹配的网格数据,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
选取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典型的花椒地/林地边界,利用时域反射仪测定在干旱、雨后和每月0—15cm表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分析沿样线梯度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即使在雨季也未超过20%。从林地到边界再到花椒地土壤水分含量呈“V”字型变化,而在林地和花椒地内部,水分含量呈“W”型波动。无论是干旱还是雨后,林地和花椒地日内水分含量从9时到12时到15时均呈递减趋势;干旱时土壤
在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青藏高原南侧对流层低层有一个与冬季Hadley环流反向的小的闭合环流圈,称之为前季风经圈环流,随着高原加热作用的增强,Hadley环流减弱并消失,前季风环流圈发展成为经典的季风环流。本文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客观分析资料(ERA40),分析了春季前季风环流圈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化:前季风环流圈平均建立在3月第2候,主要出现在80~90°E经度范围内,上升支在印度半岛20~2
本文主要将一个考虑Horton和Dunne径流产生机制、简单考虑次网格尺度土壤非均匀性的动态表面径流参数化方案引入到国家气候中心区域气候模式(RegCM NCC)中;并采用1998年夏季(主要是6月份)的个例试验,分析径流方案的改进对区域气候模式效果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北京沙尘天气变化规律,及沙尘源区积雪变化与北京沙尘日数的关系,并探讨源区积雪变化影响北京沙尘天气的机制。研究表明55年来北京沙尘日数基本呈减少趋势,但1998—2000年又有所增加,沙尘暴日数也在减少,近10年北京没有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而沙尘源区积雪深度和积雪面积与北京沙尘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冬季源区积雪减少(增加),很可能导致春季沙尘日数增加(减少),认为冬季积雪变化引起的土壤含水
运用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MOZART-2和中国气象局北京气候中心最新发展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AC-CM2.0.1所构成的离线耦合模式系统对东亚地区对流层臭氧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与东亚地区有代表性的多年月平均地而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能较为合理地再现东亚地区地面O3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即南鸟岛站所代表的清沽海洋边界层地区O3浓度夏季最小值和冬季最大值
利用芬兰境内Hyytiala站点两个积雪年度(2003—2004,2004—2005)的气象资料驱动多层积雪模型SAST和陆面过程模式队TS模拟了高纬度地区松树林对冠层下方积雪过程的影响。在冬季积雪初期,太阳辐射很弱,与高温、高湿和大风天气条件相关联的冠层向下的感热输送和在雪面的凝结是导致初期融雪的主要能量来源;而在春季积雪末期,太阳辐射逐渐加强,环境温度升高,净辐射成为融雪的主要能量来源,虽然冠
利用NCAR公用陆面模式CLM3(Community Land Model 3)模拟的土壤利植被蒸发量,对中国区域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其中总蒸发量的空间分布以35°N为界,分界线以南为高蒸发区,以北为低蒸发区;蒸发量最小的区域主要在西北地区,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在50mm以下。四季蒸发量占年总蒸发量的百分比与水资源的情形基本一致,夏季蒸发量占年总蒸发量40%以上,35°N以北地区可以
本文将长治市划分为南、北、东三部分,并各选取一个代表站,作为研究对象,资料年代为1961年-2005年,将其45年米各所象要素的分析以及与全球、全国气候变化的对比,对长治近45年的气候变化做了分析,得出以下变化小实:近40年长治年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2.53mm/10年),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1.85mm/10年),冬季降水量呈略微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20℃/10年),
利用华北地区255个一般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的实测资料,经过质量检验和均一性订正后,将所有台站根据人口和台站地理位置分为五个类别,分析了这五个类别台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全部台站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且以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导致年平均日较差呈现明显下降。就城市化影响而言,各类台站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