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不可畏也不可违,兴邦的关键在科学技术——从自然与社会关系历史看科学防灾减灾

来源 :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雨雪降温是自然现象,防灾救灾是社会行为,研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科学减灾是自然辩证法的任务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面临高自然风险、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地震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农业灾害、洪涝灾害等灾害的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给社会、社会自然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当代中国,许多社会风险的出现与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不断转型紧密相关。 本文对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介绍了科学技术在自然与社会关系中的作用,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南方雪灾专家座谈会情况与主要观点。
其他文献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地震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次生灾害使当地的植被毁坏严重.灾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要靠植被的重建,在重建过程中由于地震造成的破坏坡面复杂多样,传统的植被恢复方法显得捉襟见肘,所以需要研究出一些新的植被恢复方法来适应地震灾区这种复杂的立地条件.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方法是在总结传统的植被恢复方法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植被恢复方法.该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食品卫生安全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对灾后食品卫生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预案、加强指导、现场速测、宣传培训、构建网络等防止集体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对策和建议,为特大地震巨灾后的饮食卫生工作提出了决策应对思路.
本文以我国古代“物我同舟,天人共泰”的朴素生态伦理道德观为出发点,从生态伦理内涵的全新角度阐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学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方面的一致性,探讨了生态伦理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与余震分布特点,认为该地震是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向运动并与四川盆地相互长期作用的结果,地震主要能量释放在330公里长、52公里宽、20公里深的块体(震源体)内,能量释放时间长达100多秒。地震在震源体内释放的能量极其不均匀,地面运动在震中区也具有强的时间、空间不均匀性。高烈度区沿震源体分布,烈度分布具有明显异常特征,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90%以上位于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从灾害区划看,全国有74%的省会城市以及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发生频繁的沿海及东部地区。近年来每年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口在200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以上,受灾人口达3-4亿。本文介绍了自然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山体倒塌堵塞河道,上游的水不断流下来,水位越来越高,形成36个堰寒湖,使处于悲情中的灾区人民处于高度危险之中。本文介绍了堰塞湖的基本特征和危害,阐述了汶川地震堰塞湖的情况,探讨了汶川地震堰塞湖应急调查与管理。
本文介绍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震害特点、直接震害损失评估方法和结果,分析了震害损失特点,总结了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的损失评估报告,反映了数百人的工作成果。
本文介绍了汶川地震及震害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此次地震建筑震害的典型特征,并阐述了建筑破坏的原因。根据震害原因的分析,总结了此次地震震害的经验与教训,对灾后重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及时开展了有打有序有效的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英雄凯歌。本文介绍了直升机在军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阐述了直升机在国内外抢险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分析了我国直升机装备和应用水平与国外的明显差距,指出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直
今年初春我国南方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湖南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雪冰冻自然灾害,这对我省冬春季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极大损害。由于较长时间的冰冻低温对农作物病虫害是一次致命打击,大部分病虫基数将有可能减少,但仍有部分病虫当气温回升后仍会对冬季农作物造成危害。本文针对湖南省的冬春季蔬菜、油菜等农作物病虫害在大雪冰冻气温回升后的防治提出了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