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跳虫在碳循环中的作用-C13示踪研究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和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联合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HH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碳循环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土壤动物在陆地最大的土壤碳库中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其作用过程及贡献程度仍不清楚.现代同位素技术在食物网及物质循环中的应用优势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室内微宇宙实验,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标记凋落物和模式跳虫实验种(Folsomia Candida)探索了土壤动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试验设置了三个处理:对照土壤、土壤加标记凋落物、土壤加标记凋落物和跳虫,每处理设四个重复,分别在实验开始的第7、21、63 天进行破坏性取样.研究结果发现,凋落物新碳可以很快进入土壤食物网.试验跳虫δ 13C 原始值为-9.91±0.08‰,经过7 天的培养,跳虫体内的δ 13C 值达到522.70‰,表明跳虫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同化来自凋落物的新碳;土壤微生物群落也显著地同化了凋落物新碳,添加凋落物后微生物PLFAsδ 13C 值极显著升高,这种效应在试验初期尤其显著;同时,研究发现在添加跳虫的处理中,微生物δ 13C 比无跳虫处理极显著为高,反映跳虫的存在和活动对微生物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增加微生物对凋落物新碳的同化效率.虽然7 天后发现凋落物新碳明显进入了土壤,然而添加跳虫处理的土壤δ 13C 比没有加跳虫的显著要低,结合系统CO2排放的分析,认为跳虫的活动促使了更多新C 释放出土壤,从而降低了土壤的δ 13C 值.不同处理之间累计呼吸量存在显著差异(F= 96.859,P < 0.001),有凋落物和跳虫存在的处理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表明实验处理都显著地增加了系统CO2通量;通过对C 来源的同位素解析,发现试验初期(21 天)有85%以上的C 都来自凋落物新碳,表明初期凋落物新C 大量释放;但随着凋落物分解的进行或跳虫活动的增强,土壤C 的利用效率逐步增加,使得通量中土壤C 的比例逐渐增加.本研究通过比较完善的控制实验明确证实,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凋落物新C 可以很快进入碳循环,但新C 也很容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回到大气,尤其在初期,绝大部分排放的CO2都源自新C.土壤跳虫在食物网中的作用明显,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其他文献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一方面严重改变着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坏了大量优质的耕地资源,加剧区域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地面沉陷导致的长期积水,也严重破坏、打乱了原有的土壤结构.因此,开展采煤沉陷土地的综合复垦工作将有利于缓解耕地紧张;另外,研究正确合理的复垦方式、了解土壤重构规律将有利于恢复复垦土壤活力,使土壤养分循环发挥正常的作用.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安徽省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与海拔、坡度等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总量为3454×104ta-1,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为256.9tkm-2a-1.全省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侵蚀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剧.淮北与沿淮平原、江淮丘陵岗地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皖南丘陵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
时间序列分析是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有效方法,可用于评价土壤演化的方向及速率,但土壤发生属性的传统测定方法昂贵且费时.土壤反射光谱是一种快速、廉价的测定方法,可同时测定多种土壤属性.然而,反射光谱技术是否可以用于土壤时间序列分析来检验或解释土壤发生过程仍未确定.本文目的在于总结过去几十年中土壤时间序列分析及土壤反射光谱研究的进展,探讨光谱技术应用于土壤时间序列分析的可行性.本文综述了土壤时间序列中有
以赣州市201户农户分化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特征和土地流转行为,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从户主特征、农户资源禀赋、承包地流转特征、政策认知4个方面对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被调查的201户农户按职业、收入分化为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占比分别为5%、60.2%、34.8%;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影响纯农户转入土地的主要因素;家庭人均收入是兼业户转
本研究以万年县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逆距离权重法、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和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对土壤养分进行空间插值.借助平均预测误差(ME)和均方根预测误差(RMSE)两项指标对三种插值方法的精度进行比较,根据结果做出精度检验排序表得出协同克里金插值法为最优插值方法.
在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黄土区矿-农-城复合区用地矛盾突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受到退耕政策、城乡建设及露天采矿损毁的影响.该文选用1986、1996、2000、2004、2009、2013共6期平朔矿区TM影像解译并提取农村居民点信息,分析黄土区矿农城复合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及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法研究其梯度特征并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从农村居民点乡镇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与乡镇
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潜力的内涵是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和利用,其反映了以土地为载体的各种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变化发展和环境生态的协调状态.本研究基于南京市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空间结构指标构建了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最后利用ArcGIS10.0的地图代数功能测度南京市土地利用发展潜力,结果显示:不同等级发展潜力区分布较为平均,
根据江西省1979~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和2005~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时期的耕地土壤pH值数据,对期间水田土壤pH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全省水田pH总体呈酸化趋势,2005~2012年江西省水田土壤pH平均值为5.1,较30年前的5.5下降了0.4.其中降幅较大的地区为鄱阳湖周边南昌市及赣南、赣西部分县区;另外,局部地区通过施草灰、石灰等措施对土壤强酸性土改造,土壤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提出若干建议.本文分析验证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感知风险、收入、年龄、性别、学历对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收入、社会保障、劳动力素质、劳动力转移难易程度、感知风险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显著.同时,量化了社会保障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
有效的土地整理活动能大大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而研究土地整理开发的空间布局规划是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深挖土地潜力。本文选取东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莞市各镇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进行整理,建立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聚类分析对各镇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区,并进一步得到与东莞市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优先、重点、一般、潜在的空间布局。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