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手术后淋巴漏与营养支持治疗

来源 :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j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十二指肠术后淋巴漏是腹部手术的少数并发症之一,由于大多数病例并无明显临床表现而且无需特别治疗,因此发病率可能存在低估。进食含脂肪食物后,出现乳白色腹腔引流液,伴有淋巴细胞、球蛋白和水电解质的丢失,是明显淋巴漏的主要表现。腹腔动脉根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和腹膜后淋巴组织清扫程度越大,发生率越高,另外由于术中淋巴漏不容易被发现,术中凝固的淋巴管可能术后再开放而出现淋巴漏,因此,淋巴漏这种术后并发症并不能简单地归为手术质量的问题。胃十二指肠手术后的淋巴漏,通过饮食成分的调整,应用生长抑素和静脉营养补充,一般可以愈合,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例少见。淋巴漏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很少,如何加快淋巴漏的治疗等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诱导的Tip内皮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分化出Tip内皮细胞,将Tip内皮细胞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AMD3100对照组、LY294002对照组、实验组、CXCR4阻断组、LY294002阻断组、外源性PIP3组,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各组中Tip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结果:实验组
哺乳动物肠道内存在大量共生菌,这些共生菌对宿主的营养代谢有重要意义.宿主需要对肠腔内的细菌进行一定的动态防御.肠道内抗菌蛋白是肠道防御机制中重要的一项.再生蛋白3是一组由小肠paneth细胞分泌到肠腔的抗菌凝集素,大小约为16KD,包括小鼠Reg3y和人HIP/PAP。目前,对于该类蛋白的表达和调控,各种功能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本文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表达、纯化重组人HIP/PAP蛋白质,并对纯化的重
目的:构建人miR-637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过表达miR-637的甲状腺癌细胞株TPC-1细胞株,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miR-637前体的过表达基因片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片段插入GV369慢病毒载体中,进行PCR鉴定及DNA测序和比对分析,构建GV369-miR-637慢病毒表达载体.用慢病毒毒液感染TPC-1,建立
目的:探讨Fe3+改性羧甲基纤维素(Fe3+-CMC)对开腹手术后腹膜粘连的预防作用及其对术后腹膜损伤局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wister大鼠40只,随机分为A、B两组,先行制作腹腔粘连模型,A组为对照组,B组腹腔内创面分别注入Fe3+改性羧甲基纤维素(为3%,3ml),术后14日处死实验动物,观察各组腹腔粘连情况,将大鼠120只随机
会议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大部分为低度恶性的乳腺肿瘤,生长缓慢,属于纤维上皮性疾病.临床酷似纤维腺瘤,但缺乏特异特征.叶状肿瘤临床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术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检查.空芯针穿刺为最佳方法.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惟一首选方法.现将科室诊治的一例呈高度侵袭性生长的低度恶性叶状肿瘤案例报告如下.年轻患者低度恶性叶状肿瘤,肿瘤生长迅速,侵及皮肤,破溃,坏死,伴感染,但多次穿刺活检均为良性肿瘤
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肝肾功能、炎症反应、免疫功能、术后通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年龄在65岁到80岁之间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术后两组病人给予等热量肠外营养(PN),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输注含ω-3鱼油脂肪乳和普通脂肪乳.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肝肾功能、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的长短.结
内脏转位是一种罕见的解剖异常,除内脏位置与常人相反以外,还可能合并多种解剖变异,如内脏血管与常人左右相反以外的其他变异也可见,因此在涉及深部血管的手术中需要谨慎注意.现报道一例内脏反位合并胃食管交界区癌病例.患者在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全胃切除,加D2淋巴结切除,机器人辅助下缝合方法进行食管空肠Roux-en-Y重建。术中发现血管变异同CT发现,另可见小肠不全旋转不良,空肠起始段经肠系膜上血管后方穿越
病患确诊为盆腔脏器脱垂合并盆底疝,文中分析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治疗采用MOV手术方式,即盆底悬吊、盆底加固抬高、盆腔腹膜筋膜固缩、子宫圆韧带缩短、阴道后壁折叠缝合部分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