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中国故事及其国际价值体现

来源 :首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中国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系列推进的国家战略,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述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再到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人”的新农村,再到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愈来愈显示出乡村建设中对于“人”的重视.乡村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强则农民强;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甚或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当然也要看到,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传播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走向强大所必不可少的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当看到并重视乡村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把乡村文化推向世界,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方,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而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包括传统和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内的“民族文化”中发掘文化内涵和价值,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使其成为支撑当下中国发展的内在的文化动力,以抵御文化帝国主义和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人民的情感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入侵.
其他文献
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不少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然而,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和措施还远不能消除中国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乡村依旧是中国文化建设最薄弱的地方.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乡村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乡村的文化建设仍然较为滞后,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本文针对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积累经验.
“北回归线上的足迹”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得到政府支持、乡村携手和游客的欢迎。项目正在有效推进中,表现了蓬勃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心灵”为理念,引领公众走进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探索和保护自然,体验绿色健康生活。这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引领了健康运动的时尚,而且通过“旅游+乡村振兴”的模式更是让旅游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促使乡村振兴战略更
对于种植业结构改革的原因,黄富荣认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中央农村改革政策的出台,为农村种植业结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市场导向、经济规律的作用,使农民逐步放弃了产品经济的思想,树立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一些低收入产品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一些相对省工、省力、机械化度高的作物便成为大多数农民的选择.赵晓峰则认为,
服饰是人们衣着、发型、首饰及其他附属品的总称,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曾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年鉴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也指出:“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这些镜头同时显示不同社会的差别和对立,而这些差别和对立并非无关宏旨”.服饰不仅具有保护和装饰人们身体的功能,而且以非文本形式记录社
本文研究的宁绍平原南以会稽山-四明山山麓为界,北至钱塘江河口岸线,地势低平,圩田是其最主要的景观类型,约有4800平方千米.宁绍平原是中国圩田开发历史最为悠久,也是历史时期景观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之一.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加以解读,梳理宁绍平原圩田景观的形成与发展,并从自然景观、圩田水利、开垦体系和聚落系统进行分层化的解析,并总结了宁绍平原建立在圩田景观基础上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组织特征.
“鼓声迎客醉还家,社树团栾日影斜.共喜今年春赛好,缠头红有象生花.”诗人贺铸描绘了一幅宋代乡村春社日的风俗画,人们在社树下饮酒、团聚、赛神的喜庆气氛跃然纸上.古人在社树下庆祝农耕节日,引发对社树的思考.“社树”是什么?它的文化意义如何?这些问题似乎尚未引起学者充分关注.从文化史角度看,社树为中国乡村社会一种重要文化符号,承载森林与农业共生共荣、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当代乡村振兴与生态文化建
河北梆子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燕赵文化内质,对于展现河北文化风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传承和发扬.然而面临当今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河北梆子显得无所适从,传承日益艰难.对于河北梆子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侯轶男在《河北梆子的改革与发展》中,认为在现代传媒社会中,河北梆子想要实现传承和发展就要融入现代意识,激发现代
杂字是中国传统社会底层老百姓使用的乡土教材,类似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杂字书通篇以韵文形式连缀字词,以事类为单位形成若干篇章,汇成小册.其主要功能是识字,同时兼有思想道德、人生经验、知识技能等内容的灌输与传授.至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印刷术的改进等原因得以在民间流行.清代鲁中杂字文献是当时鲁中地区底层百姓使用的乡土教材,是用方言俗语记
北回归线又称北回归线带,是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它是太阳每年直射地球北半球离赤道最远点的连线,约处于北纬23.5°.先人们将北回归线出现太阳直射现象的这一天,定为夏至节的首日.北回归线是地球上南极圈、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等五大气候分界线中唯一穿越中国领土的分界线.北回归线穿越的中国沿线地区拥有横贯2000多公里的绿洲,是地球上最宜人居的气候地理带之一,其自然生态地位特别显著.北回归线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可见乡风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工程.只有乡风文明,乡村才会有美丽的灵魂,才能保证乡村经济建设的持续和农民生活的幸福.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工作,按照中央的部署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