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教材》痞证之成因“无热可入”辩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wgc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论教材》(姜建国主编,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12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教材》)太阳病篇结胸证条目中,“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其在释义中指出,“病发于阴,下之无热可入,不会形成结胸,但有可能形成痞证”。在这里,“无热可入”成了不能“成结胸”但可“因作痞”的眼目。然而《教材》痞证条目下,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释义中说,“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浮主热邪,示“无形之热”内陷。这里指出的“无形之热”内陷,显然和131条释义中的“无热可入”相矛盾。笔者认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病”是指病人及其症状,并非指病因。不管是发热恶寒、无热恶寒,均有恶寒症状,均为表证。误用下法,均可引邪入里。有热、无热要看病因、病邪之性质,而非症状之有热、无热。
其他文献
肾为先天之本,从古到今的各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肾病的治疗。古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立少阴专篇对肾病进行论述;在《金匮要略》中也多处提到了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原则,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肾病理论。笔者对张仲景治疗肾病方法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对临床治疗肾病有所提示。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活动。清代医家柯琴曾说:“仲景约法,能合百病,不专为伤寒一科耳”。后世医家将其扩大用途,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本人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工作,常常应用经方处理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本文结合医疗实践,就肾脏疾病治疗中应用经方的情况做以初步概括。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且在此书中位于下品药之列,而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却有30首方用到此药,现在它更是医生笔下最常开的一味药。笔者仔细研读《金匮要略》,发现仲景对半夏的配伍应用尤为灵活多变,本文现就将其配伍规律浅析。
金匮肾气丸首见于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又名八味肾气丸,是一首配伍严谨、构思独特的经方。方药组成为: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该方自创立以来,一直是被习用于延缓衰老、治疗老年病的常用方剂。清代《雷氏医书三种》中说:“凡治小儿以六味,治老人以八味。”当代医家将其广泛地应用在老年期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本文现就其应用进行综述。
《伤寒论》的研究历1800年不衰,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仅论著就不下5百多部之巨。作为中医五年制本科生的教材,从一版至七版,也越来越厚,内容不断扩展而更见详实。怎样准确理解《伤寒论》,特别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讲解有关脉证及其学术问题的分寸,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一直是教学工作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笔者历经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亲身临床实践的不断体验、印证、思索和探究,深深体会到《伤寒论》
《伤寒》、《金匮》作为经典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经典教学在整个中医教学中的地位却有不少争议。这些年来,各中医院校一直把它列为基础课传授,去年在全国第二届中医药发展大会上,朱良春教授提出:“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的著名演讲,更激起了热烈的讨论。例如近十多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呼吁:《伤寒》、《金匮》为经典教学要回归临床,只有实践才能有活力,才能宏扬优秀古代文化,并率先带头实践,取得很好的效果。说经典
医案,又称诊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即由医生将病人的症状、病因、脉象、舌象、病机、诊断、转归、治则、注意事项等作概括简要的记述与分析,同时录下药物名称、剂量、炮制方法、服用法等治疗措施,从而形成的文字资料。与现代医学的病历档案不同,医案是医生临床思维活动的记录,辨证论治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所以名医验案就是说宝贵的名医经验库。作为四大经典之一,号称“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本文介绍了《伤寒杂病论》方的对症加减,并以小柴胡汤证变证加减方为例进行分析,简述了辨病选方例。综合分析说明中医并非只有辨证论治病选方治疗的。
抵当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与阳明蓄血证的主方,其方由大黄、桃仁、水蛭、虻虫四药组成。前二者是植物药,后二者是虫类药,此方集活血药之大成,具有活血通络,逐瘀攻下之功效。随着抵当汤临床治疗的疾病谱的扩大和药理研究的深入,如临床中有不少机构用此方治疗脑卒中等疾病,并对其开展临床对照研究,所以有必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内抵当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对照试验在科研设计、实施过程和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现状。本研究采用临
仲景医学是中医学中的一朵奇葩,蕴涵着深厚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谐理念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仲景医学中的和谐理念贯穿于仲景对人类天、地、人和谐相处,以及人体形神、阴阳和谐平衡的基本观念,并将和谐理念应用于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本文以简要归纳,以求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