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灸及其临床应用

来源 :浙江省针灸学会2016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将拔罐与温灸在同一部位同步进行,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的灸疗器械,其方法是:做一盆形支撑座,通过抽气枪使盆形支撑座的内腔产生负压,盆形支撑座吸附在人体皮肤表面上,艾条在盆形支撑座的中央部燃烧,在盆形支撑座下部设有药垫;该器材能在腹部和胸背部等肌肉丰满处的同一部位,同时完成拔罐与温灸的治疗,对于痛经、盆腔炎、结肠炎和养生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或保健作用.拔罐灸器械集成了传统中医拔罐、艾灸和脐疗技术,并利用现代中药制剂和给药手段的有利因素,通过物理疗法配合局部皮肤给药,在负压和温灸的双重作用下,使能透皮吸收的药物更快地进入施治部位的人体组织,加速和放大治疗效果,使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慢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能导致痛情绪,反过来又可加重疼痛,逐步形成疼痛与痛情绪的恶性循环.多项研究证明前扣带皮层(ACC)与慢性痛痛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ACC内PKMζ及其相关信号分子通路在慢性痛痛情绪的形成和维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综述简要回顾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及获得的部分研究成果,抑制PKMζ表达可能是一个新的治疗慢性痛的神经机制。然而ACC内PKMζ与周围神经系统之间的调节是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1-D-aspartate receptor1,NR1)在中枢和外周疼痛敏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电针干预NR1的具体机制.方法: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章,总结和论述NR1在疼痛敏化过程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讨论电针干预疼痛敏化的NR1相关机制.结果:NR1参与疼痛主要通过其磷酸化形式,结合钙调素、细胞因子等等,电针则通过调节Ca2+内流等方面调制NR1
通过对近年来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文献研究,从贴敷时间、药物组成、穴位选择、发泡程度和临床应用五个方面探讨天灸疗法,分析其临床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总结规律,进一步提高疗效和推广运用.
艾灸疗法是传统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性病治疗及养生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艾灸疗法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目前制约艾灸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医疗安全、艾灸护理、量效关系研究以及艾灸技术现代化研究等方面,且针灸医师的职业防护也是近来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逐一举例艾灸治疗临床和科研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指出中国针灸疗法在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中医的国际影响
目的:通过检索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相关文献,总结其灸法、灸量及灸程规律,为艾灸治疗RA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方法:检索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文献,以文献中出现的灸量、灸程和灸法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共检出438篇文献,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排除不相关文献后共入选99篇文献.从搜索的文献表明,艾灸治疗RA最多的灸法为温针灸,灸量
颈型颈椎病多属于颈椎病发病的早期,并可伴随于各型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中,其临床症状以颈部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可伴有颈部活动受限及影像学改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简要综述颈型颈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和针灸治疗进展,重点阐述目前治疗颈型颈椎病采用的不同针灸疗法,不同针具选择及一些典型的特殊取穴及针刺手法,并对目前文献资料中存在针灸治疗不足之处加以粗略分析,颈椎病容易反复发作,一方面考虑与患者生活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存在很高的发生率和患病率,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对其病因、治疗亦无统一认识及标准.中西医治疗各有其优缺点,作者将从西医、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对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恶性肿瘤高凝状态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针灸对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作用,治疗上目前中西医对改善高凝状态均有确切疗效,不足之处在于尚无统一治疗标准,临床运用多根据医师擅长方向及个人经验,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加速病情进展。另
痛经指月经期疼痛,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经临床检查排除妇科器质性疾病后可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认为,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脉失养,情志抑郁,先天禀赋不足等导致胞脉失于濡养,因而出现"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有前列腺素(PG)合成和释放增加、血中催产素水平的升高导致的子宫收缩异常及精神因素、宫颈狭窄等.隔药饼灸治疗痛经疗效确切,从中医辨证分型角
神经电刺激疗法已经被证实对20余种神经功能失调疾病具有确切的疗效,并且在国内外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就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合作的十二五国家课题支撑项目——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的研发,以及临床运用的前景,探讨产学研结合,共同携手开发传统中医器械的优势,结合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中医诊疗研发的要求,从产学研结合角度,企业在新品研发道路上,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利用科
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手功能的丧失,其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手功能障碍恢复慢、疗效差,是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的难点与重点.因此,探寻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的手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肢体功能训练(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结合针灸、肌电触发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低频电刺激治疗等方法改善患者手功能.本文就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现代康复方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