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学中的两种道德建构思路--基于“以道德代宗教”说与“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比较性考察

来源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ilei1985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道德价值体系的重建过程中,一直面对着两种差异颇巨的思想资源:一种是饱受抨击、摇摇欲坠的儒家道德观;另一种是强势而普世的资产阶级道德价值观。知识分子的选择亦中亦西,或使两种资源折中调和,融汇创新,这其中更包括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抑或将西方资源进行本土化的融构与改造。梁漱溟和蔡元培在现代美学框架中开创的审美化道德建构模式同样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价值纠结与价值选择。他们的共同点是高度重视儒家伦理传统之于现代道德观念的建设性意义。梁漱溟自不必说,他通过将儒家伦理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来证明其普遍效用,“以道德代宗教”实质是某种传统主义的宣言。而蔡元培虽然竭力强调资产阶级伦理观念的普世性及其之于现代中国道德重建的迫切性,但他仍然试图在传统道德世界中为前者找到一个相对应的位置,在这里,“以美育代宗教”从最初的普世性内涵转变成替民族思想辩护的思维逻辑。可以说,传统的普世化与普世的本土化是梁漱溟和蔡元培推进道德体系审美化重建时所遵循的两种思路,其中,不可规避的儒家伦理传统总是作为道德现代性规划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基座不断显耀自身的存在,而对于这种传统的合理处置和有效安顿则成为成功实现道德重建目标的关键。
其他文献
文章讨论了文学中“理想”与“写实”的发展及其应用,可以说,中国近代学人是将“理想主义”与“写实主义”视为两大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文学类型范畴,尽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常常显得模糊与不稳定,但是利用这个类型学的理论模型,他们可以很方便地将中外古今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加以重新划分,从而构成自己心目中的文学图景,并籍以表述自己的文学观念。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是中国古代贡献给世界文艺学、美学的丰厚遗产.它所揭示的作家、艺术家和外物(自然与社会现实生活等)的关系,为现代文艺学、美学重新理解、界定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它包含古人许多经过长期创作实践总结出来的创作和审美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天的文学艺术创作仍然具有巨大价值.感物凝聚了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创作的丰富的心理认识,这些认识在经过现代化的加工改造之后,能够成为中国现代文艺学、美
现象学从20世纪初产生到今天一直是一种影响巨大的国际性哲学思潮,至今仍在各个思想领域活跃,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它的魅力无穷.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方法论是现象学这一领域中最为突出的贡献,也是现象学魅力无穷的根源所在.现象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回到事情本身",在这一原则下,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一般意义上的"现象学还原"也叫"悬搁"或"加括号",其次是"本质直观"和"先验还原",而现象学研究的对象则是纯粹意
文学艺术无疑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领域,至于它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那就必须弄清楚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与自然、与生态的关系。回望以往国内的生态学研究,也存在着许多局限。许多研究的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注到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而忽略了人的内在因素即精神因素,更忽略了生态危机向人的精神空间的侵蚀与蔓延。作为一个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界的学者,近
本文通过分析王国维对德国人叔本华的学说的反思,王国维发现叔本华既不“可信”也不“可爱”,甚至对叔氏作为学者的人品也相当怀疑了。进而概述了王国维反思后的学术转向。他认为中国戏曲与西洋名剧相差极大,难望项背。这个认识至少从今天学界己经认识到的中国京剧等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看,未必没有再思乃至继续反思的余地。不过更重要的是,王国维当年正是因其认识到中国戏曲之差距,而对戏曲研究和创作开始“独有志乎是”。虽然他
本文分析了文以载道研究中的三种范式:周作人的"以新汰旧"范式、郭绍虞的"以新带旧"范式、钱钟书的"以旧释旧"范式,认为不能简单地从现代文学观念出发去阐释古代之文的涵义,回到文以载道的原生语境中去认识它,才有可能揭示它的本真面目.朱自清提出的"将中国还给中国",就是一个回到语境的设想,沿此方向努力追寻,可以开辟古代文论研究的新境界.
本文介绍了中国现代“科学主义”及在其影响下的“技术主义”的产生及表现的几方面。本文认为反思技术主义的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其在现代中国的源流,才能够避免单纯的从“技术”层面所给予的肯定或否定,从思想史的角度反思技术主义的问题有利于为当下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状况及人文学科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将invention等同于creativity的做法具有本质主义的嫌疑,而且与创造性概念的演变史不相吻合.从创造主体来看,创造性实际上是流动的,经历了由神到人、由精英到大众、由主体到交互主体的演变过程.对创造性概念作溯源式的考察具有反本质主义的意义.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generic system of New Fiction by treating it as a new genre.It is argued that New Fiction should be viewed as being a new form of writing, distinguished from the traditional xi
汉族狐故事起源于上古狐神神话,自汉代起在封建社会宗教观念的影响下逐渐堕落为民间狐妖故事.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前代汉族狐神、狐妖故事中的互渗思维纳入文言小说话语虚构世界,并以人性逻辑将"人—妖"、"人—神"互渗统一于"妖—人—神"三位一体的狐仙故事形象中,是为中国古代狐故事文学审美化的开端.深入狐故事资源进入《聊斋志异》后的变异过程,可发现故事资源在文言小说话语世界中发生审美变异的具体路径: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