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中医治未病研究探讨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七届“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暨首届全国亚健康+与移动医疗融合应用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从元基因组学中肠道菌群的角度,综述其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肠道元基因组学可以在中医治未病与西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不仅实现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诠释,而且可以推动治未病的临床干预工作向整体观的发展,最终有可能实现中医与西医的汇聚与融合。目前,国外医学、营养学等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已经开始充分地认识到肠道菌群的研究前景及其与中医药之间的天然的内在关系,并已经在积极地吸收和应用中医药理论服务于此领域的研究。美国NIH等机构已经开始大规模支持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课题;国内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团队亦已展开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因此,也可以尝试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讨中医“治未病”的研究工作,从而打开治未病研究的新局面。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外治治疗阳虚血瘀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阳虚血瘀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通络温窦颗粒内服(每次一包,每日两次),温阳通脉贴贴敷,穴选内关、膻中、膈俞.敷贴每日1次,每次保留30分钟.对照组给茶碱缓释片0.1g.bid.po.两周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在治疗前后观察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值及中医证候学变化.结果:
目的:主要观察物理治疗与Motmed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儿脑瘫站立和步行的运动功能的疗效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物理疗法,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Motmed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大疗程±后采用粗大运动评估量表对脑瘫患儿站立及行走的运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所测得的D(站立)、E(行走)两个能区分数均较治疗前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伴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患者的诊疗经过,从而确定炙甘草汤加减干预此型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疗效.结果:炙甘草汤加减很好的弥补了西药治疗的不足,从根本上着手,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率、阵发性房颤复发率、缺血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有确切疗效.结论:炙甘草汤加减的安全性较高,几乎无毒
过早搏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多采用辨证施治方法,虽然本病虽可单独出现,但常常由原发病引起,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笔者以为,在治疗本病时,除了辨证论治外,亦应注意辨病治疗,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更好的疗效.由于早搏有自身的特殊性,常伴见其他心血管疾病之中,这就需要临证时抓住产生早搏的原发病,以辨证为基础,发挥辨病论治的优势,才能够在治疗早搏过程中获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另外,过早搏动的
岭南地区中草药资源丰富,道地药材地域特色与优势突出,深得岭南医家青睐.本文主要介绍冼绍祥教授临床运用毛冬青、五指毛桃、龙脷叶等岭南草药的治疗经验,彰显岭南药材的独特魅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本草愈一方人。冼绍祥教授临床上善于发现并运用岭南药材治疗各种内科疾病,不陈泥于古方古药,能针对岭南气候地理特点、岭南地区人群的体质特点以及岭南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因制宜,病证结合,且选用的药材物美价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经典调节机制,其通过影响DNA结合蛋白的结合能力,影响识别转录因子,或结合某些蛋白,从而实现调控转录水平.目前甲基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针对特定位点的亚硫酸盐测序法,以及针对基因组富集或全基因组的二代测序.其在中医领域的研究可分为横向的证候生物标志物研究,及纵向的药物分子靶标研究.总之,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时间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明显,调节方式相对间接,充分体现基因遗传与环境的相互
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生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内皮祖细胞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活血化瘀一直是传统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均有显著疗效.通过论述活血化瘀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和复方对内皮祖细胞动员、增殖、迁移、分化、黏附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等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为今后活血化瘀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各种类型的心绞痛动物模型进行分析,探索如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的结合病因病机与生理病理变化,研制更符合临床实际以及中医理论的冠心病心绞痛病症结合动物模型.通过传统中医认为的病因得出的造模方法从多角度出发,建立了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实验动物模型,虽避免了单一因素不能真正代表发病本质的缺陷,但是存在普适性差、不能满足中医证型多样化需求的缺点。中医的研究要遵循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因此要求制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终末阶段的一组症候群,国内成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5年死亡率与肿瘤相似,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历史悠久,方法独特,具有临床疗效.五苓散加减方是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经典方剂,其疗效得到多数医家的肯定.临床试验表明,五苓散加减方具有利水消肿、温阳化痰、活血化瘀的功效,并且通过调节尿液,调整血压,拮抗体内醛固酮抑制RA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仍缺乏一体化的防治策略.而"治未病"思想在干预疾病的防治是当今医学的发展趋势.笔者在预防和治疗面瘫过程中,结合本院的临床经验采用“治未病”思想对面瘫采取分期防治,预防为主,辨证论治,取得良好效果。要把“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面瘫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建立一种以医生指导,患者自我防治为主的治疗理念,这对于提高面瘫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