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丽江纳西族女性主体意识的前世今生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syst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着传统服饰的纳西妇女在丽江是特殊的一道人文风景,她们热情质朴、独立自主,以特有的勤劳和隐忍的性格支撑家庭、推动社会。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她们身上所特有的主体意识清晰可见。由于身处几种文化的交汇,现代纳西女性容易接受不同的外来文化,思维活跃、性格开朗。很多接受了现代教育的纳西女也走向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
其他文献
清真寺是回族社区宗教、经济、教育、文化、仪式的中心,是族群集体意识的空间投影,是储存和延续族群记忆的容器.清代陕甘回民大起义失败后,被善后安置的“陕回”当务之急就是在异乡恢复自身传统文化,重建作为文化记忆之象征的清真寺.而宁夏西吉县单家集的陕义堂清真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修建的,它具体筹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并于宣统二年(1910)落成.而“陕义堂”之“陕”的空间命名,又隐喻了“陕回”对故乡
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集聚地方,如赤峰市和通辽市.在这两个城市里蒙古族汉化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蒙古语使用情况、传统饮食、传统节日活动、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群际接触能通过增进了解、缓解焦虑、产生共情等机制来提升群际关系,而接触效果的泛化和接触方式的拓展进一步使得群际接触理论的政策应用价值大幅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是有条件和存在限度的.严重违背最优条件可能导致消极接触并对群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而诸如群体文化差异和利益竞争等问题也无法在群际接触的理论框架中得到彻底解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与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预设基本一致,群际接触的相关研
拉萨回族分为世居穆斯林及流动回族两大类.世居穆斯林和流动回族与当地藏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向.世居穆斯林长期与当地藏族杂居、通婚,在保持伊斯兰教信仰的前提下,已实现与藏族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其族群身份认同表现出基于现实考量和文化认同而相异于官方认同的独特性.拉萨流动回族近年来人口数量增长迅猛,推动拉萨社会经济发展,但也给拉萨社会管理及当地藏族经济“生态位”的竞争带来压力.整体来看,拉萨藏族
民族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民族政策,多民族联合自治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政治组织现象.对于联合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祖国东西部交通的重要通道,大通实际也是内地与新疆、西藏的战略后方,青藏铁路的开通,青海被赋予新的特殊使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更加密切,大通和谐的民族关系便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同回族土族自治县回族人口相对集中的桥头镇、城关镇、桦林乡、良教乡等四个
“乃日”(nair)蒙古语,一般汉语定义为宴会.内涵有两种意思,其一为“宴会上的饮酒、唱歌、助兴”;其二为“和睦、喜气、融洽”.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礼仪生活中,“乃日”是人们在宴会、人生礼仪、节日庆典及各种民俗生活中所必须的仪式活动.鄂尔多斯有着古老的传统和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这个被誉为“蒙古族礼仪之邦”的部落,一致较好的保留着蒙古族固有的风俗习惯.尤其在音乐方面,呈现出与其它蒙古族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
“蔡孜德裕”(khre tse sde bzhi四寨子)”是热贡藏区的一个边缘群体,被当地藏人称之为“铎日铎(dor do)”或“霍日(hor)”.“蔡孜德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较复杂的背景来源,就其身份而言从土番到军事戍民(士兵)、再到隆务囊索(rong po nang so)属部.在宗教信仰上,从多元信仰逐渐融入隆务寺的政教系统.鉴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蔡孜德裕”的山神信仰也呈现出多元共
学界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角度:认为民间信仰是社会全景的反射(Wolf,1974):民间信仰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而发展(Watson,1985;Weller and Meir,1996);民间信仰具有深厚的地方性文化基础(范丽珠&欧大年,2013);存在超越并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的民间信仰(Wang,1995);民间信仰存在“地理空间”的结构(Lagerwey,2012;Free
实现民族宗教工作的法治化对于建设法治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宗教工作法治化存在六大困境:宗教事务管理体制不顺,权、责、利关系失衡;宗教事务管理法治体系不完善;信教群众“教规大于法律”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部分宗教人士的违法行为难以受到法律制裁;部分宗教人士混淆正常宗教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以“宗教自由”抗拒法律;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矛盾日益复杂,滋生邪教的温床难以短时间消除.研究认为,应当从
认同是移民群体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数,并对移民社会重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陌生的熟人”是西北地区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群体.文章认为,基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产生特殊的认同模式;乡土传统与城市现代性成为城市移民社会适应问题的双重影响因素;自愿型移民重构了“熟悉的陌生人”社会,而政府型移民却重构了与之相反的社会.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对这一特殊现象进行解读,以期解决回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