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同化对数值模拟北京一次短历时暴雨的影响研究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452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北京地区风廓线雷达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及T511全球预报场资料,并采用循环同化方法,对2010年7月9日12:00~18:00(UTC)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短历时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探讨循环同化观测资料对短历时暴雨临近数值预报的影响,为改善该地区短历时暴雨的预报准确率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高时空分辨率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对低层风场信息的描述非常精细,采用循环同化的方法进入模式之后,对低层风场的改善较好,也成功的模拟出了实况中的低空急流,最终达到了改进和提高短历时暴雨预报效果的目的,降水强度和降水时间与实况基本吻合.(2)模式在吸收北京地区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后,会对模拟区域内的风、温度、高度、相对湿度等物理量进行约束和动力调整,从短历时暴雨发生发展所需的水汽条件来看,各物理量场的调整使得模拟降水的效果更好,与实况更加吻合.(3)采用连续循环同化的方法,既能用较少的计算量同化多时次的观测资料,在对预报偏差不断进行修正的基础上使得初值场准确性提高,又能有效的缩短模式的震荡时间,使得模式的动力特性和物理过程更加协调,减小模式的spin-up时间.
其他文献
本文使用2012年6-9月北京延庆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对应时段延庆自动站1小时降水量资料.利用四项式非线性拟合方法和t检验法探讨不同高度风廓线雷达探测垂直速度与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风廓线雷达探测的垂直速度与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从最低探测高度到4km高度的平均垂直速度比从最低探测高度到1km、2km、3km高度的平均垂直速度更能反映降水特征;风廓线雷达探测的垂直速度在≤1m/s时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理想条件下中纬度典型斜压波及其锋面系统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过程,重点讨论了地形、边界层过程对斜压波及其锋面发展、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当气旋和冷暖锋过山时,地形导致气旋减弱、等位温梯度减小,相应冷暖锋强度减弱;当气旋过山后,由于地形背风涡旋的贡献,其强度增强.改变地形与基本气流的相对位置,当地形偏北时,气旋被地形压缩成经向状;地形偏南时,气旋和暖锋受到地形影响较小,
针对2007年7.18山东大暴雨个例过程,采用WRF区域中尺度模式进行了控制试验和同化试验.利用WRF-3DVAR同化系统同化了常规探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GPSRO资料.实现了GPS掩星资料大气折射率和弯曲角度及常规探空和地面资料的直接同化.分析了三种资料对初值场的影响以及对降水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数值预报中实现资料同化能改进初始场,并可改进暴雨落区和强度预报;进一步得出,同时同化探空、地
使用2012年徐州站(58027)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监测资料,对GFS模式和T639模式0-168h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上述两模式气温预报产品的预报准确率逐渐下降,总体上GFS模式预报效果优于T639模式.这对预报员合理使用数值预报产品,提高气温的预报准确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NECP1°*1°逐6h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以及南京、常州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2年江苏出梅之前的最后一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该类暴雨的临近预警线索,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雨带呈准纬向分布,属于典型的梅汛期静止锋降水,过程中主要有两次降水集中时段,两个阶段的降水性质存在差异,但都具备较高的降水效率.(2)中高纬大范围稳定
做好县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加强高分辨率的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及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是我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对2012年7月6日启东市境内发生局部地区冰雹灾害所做的预测、监测、预警服务作以下剖析与思考:业务系统、平台建设一定要面向一线,面向基层,不断加强对基层预报员的业务技术培训,特别是短时预报能力的培训,使得基层预报员在应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资料等,对2012年第14号强台风“天秤”的移动路径、强度变化及降水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天秤”具有加强速度快、路径复杂、强度多变、生命史长、影响时间长的特点.(2)大尺度环流对台风移动路径有着显著影响.(3)“天秤”与超强台风“布拉万”互旋,形成的双台风效应,使得“天秤”路径按逆时针方向移动,在南海打转绕圈.(4)弱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2月24日和2010年2月9-11日发生在江苏的两次冬季雷暴个例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揭示冬季雷暴天气形成的天气学成因,为江苏冬季雷暴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和分析思路.结果指出:造成冬季雷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主要影响系统是850hpa切变线、加强的锋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为雷暴发生提供热力、水汽、能量条
数值模式的最低模式层通常用来计算表面诊断量,如表面热通量,地表交换系数等.本文采用WRF模式建立了理想的热带气旋模型,研究了最低模式层的高度对热带气旋的强度和内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最低模式层处于12米以下时对热带气旋强度对其有显著敏感性.随着最低模式层降低,热带气旋的增强率受到抑制,然而不同高度的最低模式层模拟得到的热带气旋的最终强度差异不大.10米风速与最低中心气压所体现的热带气旋强度有所差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精度半导体数字气压仪的设计方案,通过采用数字滤波技术、温度校准补偿技术和三冗余设计技术,改善了硅压阻器件精度不高的缺点,实现了高精度的大气压力气压测量,为飞行安全提供机场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