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老中医杨天鹏骨伤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的总结

来源 :2010中医骨伤流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层论坛暨石筱山先生创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学科50周年纪念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QWSX1234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内治法典型病案和理筋手法典型病案的典型病案,分析了内治法、杨氏手法、骨折的治疗原则、整复手法、杨派养生法等杨氏学术思想,对杨氏骨科损伤治疗理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其他文献
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现代骨与软组织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假体材料及设计的进步、大段同种异体骨的应用、神经移植和血管重建技术等不断发展,使得恶性骨肿瘤被完整切除成为可能,为保肢技术的应用及开展创造了条件,现代保肢术可使得保肢术后肢体功能优于义肢,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不高于截肢.恶性骨肿瘤被完整切除后,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瘤段骨灭活再植、同种异体骨移植、自体骨带血管移植、旋转成形术、关节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补充,更是选择治疗方式必要手段.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脊柱病变的诊断以后,对LDH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利用MRI影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访的历史沿革情况,利用MRI影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访存在的疑问。通过对MRI影像前后对比方法的选择对MRI影像前后对比方法的改进展
目的:观察全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36例,多节段(L4,5,L5S1)腰椎间盘突出3例,均采用全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技术进行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经3月至6月短期随访,疗效优良率为89.74%,术后出现马尾综合征1例,硬膜撕破1例.结论:全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技术具有操作安全、疗效佳、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
目的: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取4-5个月引产胚胎的嗅球,剥膜后利用直接挤压法对嗅球进行组织块与细胞悬液的混合培养,培养1-2周,然后将其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的上、下处,术后常规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处理.共治疗15例脊髓损伤部位没有压迫性病变的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为18-56周岁,病程6个月至4年.结果:嗅鞘细胞移植术后完成2~8周随访
本文介绍了奇恒之府的概念,分析了奇恒之府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奇恒之府“藏而不泻”的功能,论述了椎间盘是奇恒之府的理论。从上述论证,笔者认为:椎间盘乃奇恒之府。
本学科通过50年的临床实践,30年的基础研究,在继承上海石氏伤科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系统地进行了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建立了规范化的治疗技术方法并推广应用,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地阐明了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科学内涵以及益气化癖法的疗效机理,形成了益气化癖法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学术思想体系。形成了“气血为纲,脏腑同治,标本兼顾”的临床指导原则以及“益气化癖”的治疗方法;代表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现多用于颈椎病的辅助治疗。此功法通过“洗、梳、揉、搓、松、按、转、磨、蹲、摩、吐、调”等十二势能起调节颈部肌力的平衡、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消除小关节的炎症及增进食欲、调节患者的心情的作用。本文纤细介绍了“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技术操作方法,并对“施氏十二字养生功”进行分解解析。指出“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属于“导引”中的动功,与现代医学提倡的主动康复理念相同。综上所述,“施氏十二字养生功
颈肩臂背痛可由多种疾病累及而致,但以颈椎病、肩周炎为多.此类疾病病程迁延,容易反复,治疗困难.祖国医学治疗此类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便易行,价廉效宏,值得进一步继承发扬.《普济方》是我国明代以前方剂学之集大成者,收录明代以前各家方书二百余部,载方达61739首.本文选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考察了明代以前针对颈肩臂背痛的方药潜在规律,以期从中获取规律性认识,以为今日临床所借鉴.通过分析得出,
腰痛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在治疗腰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缓解和改善腰痛方面显示出独特的疗效.因此,总结和发扬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对腰痛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普济方》是我国明以前方剂学之集大成者,收录明以前各家方书二百余部,载方达61739首.本文选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考察明代以前针对腰痛的方药应用规律.经过分析得出,明代以前治疗
本文介绍了中医骨伤科在发展过程中,各流派治疗手法,指出传统医学应与现代医学结合,继承创新,才能更好发展。在当今骨伤科疾病谱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发展中医骨伤科的手法、外固定器、中药内治和外治、针灸、导引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与西医骨科取长补短、互相结合,形成只有中国特色的骨伤科,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应加强名中医工作室的建设,对骨伤科名老中医的学说和经验进行整理。此外,中医骨伤科古代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