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地区民国时期传统民居样本研究--以荥阳韩凤楼故居为例

来源 :2015年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lee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荥阳韩凤楼故居是民国时期豫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采用"前厅堂后窑院"的窄院式总体布局,以二层堂楼为核心,系五架梁带前廊硬山建筑.韩凤楼民居整体建筑风格庄重、质朴,真实反映了荥阳地区民国时期城镇民居的形制特征.本文以对韩凤楼故居的文献研究为基础,了解并认识其所蕴涵的价值与文化,进而为研究豫中地区民国时期传统民居提供了完整的案例参考.
其他文献
在当下的民居保护中,存在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弊病,大量跨省的异地施工使文物建筑丢失很多珍贵的地域特征.民居修好以后,缺乏日常性维护也是古民居保护中的一大问题.文章分析了3个浙江的案例,指出组织当地民间匠师参与民居的保护或许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对黄山市古建筑的资料分析与现状调研,深入了解徽州古建筑的分布、使用现状和保护状况.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将黄山市古建筑按照功能、时间、材质和位置分别加以分类分析,进行走访调研,对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初步建议,并进一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修复与适应性再利用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青岛里院是建于20世纪初供市民阶层居住的商住式集群住宅,堪称当时欧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北方四合院的结合体.里院建筑作为近代青岛市井生活的载体,具有商业、居住双重功能,在城市空间、建筑格局、功能布局、空间序列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模式特征;空间模式承载空间属性,并与使用者共同塑造形成场所精神.深入把握空间模式特征与使用者心理诉求,忠实表现场所的精神内涵,是保护与传承物质文化、创新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通过乡村建设实践寻找适合乡村保育和活化途径的案例逐渐增多,然而,文化遗产保育工作中以当地为主的多元合作问题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少研究成果,更少实践案例.广东开平的"仓东计划"是笔者在中国大陆尝试借鉴国外理念,在中国本土实施的一个研究实践.仓东计划实施了将近4年,期间与仓东村村民、城市居民、华侨、高校、学者、学生、媒体、运营商、当地政府、市场、公益团体等利益主体进行沟通合作
明清时期,荥阳传统民居以"前厅堂,后楼院"的楼院式民居为其典型代表,其核心建筑堂楼是具有高耸、厚墙、窄窗等特点的多层硬山建筑,具有很强的防御性.至民国时期,民居中出现两层、平顶带雉堞这种独特形式的类碉楼建筑.为厘清荥阳地区类碉楼民居的成因,本文通过文献研读、实地勘察、访谈等方法,详细分析其历史沿革、规模和建筑形制等,进而推测其发展演变规律.最后,指出荥阳地区类碉楼民居独特的文物价值和意义.
本文针对退耕还林对陕北丘陵区乡村聚落产生的影响,选取安塞县沿河湾镇侯沟门村这一典型实例,通过对比退耕还林前后该区域乡村聚落的不同特征,解析退耕还林对陕北丘陵区乡村聚落的作用,有助于把握该地区乡村聚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对该地区乡村聚落的更新研究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本文以中国冀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记载,以冀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现存状态、使用情况、修缮记录等为研究基础,对现存民居类型进行归纳,分析各类型民居的建筑形态特点、材料使用、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等特征;同时探讨了河北省传统民居与自然地域因素的关系,并提出传统民居绿色再生的发展方向.
本文在对刘镇华庄园遗址进行详细考察和抄测的基础上,对庄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其在营造技术和工艺上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993年我国建筑界以吴良镛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张,人居环境科学研究随即展开.山地人居环境研究是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林州石板岩为例,就其山地民居环境山水格局、富有变化的民居肌理、共生的自然环境对山地村落人居环境体系进行研究.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与此同时,传统乡村的保护与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同乐大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时间、多角度的实地调查记录,发现同乐大村传统民居在更新建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之道,以此反映维西傈僳族地区传统民居的更新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