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伪膜性肠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来源 :第一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03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发乍于结肠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在坏死的黏膜上有伪膜形成。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处理不当,则病死率频高。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对该病,特别是重症者极为重要。本文结合我院已确诊的16例伪膜性肠炎(其中重症者12例)的救治,浅谈其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价值与体会。
其他文献
目的:动态观察用人蛔虫变应原激发豚鼠哮喘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的动态变化,探讨蛔虫变应原致喘机理.方法:用人蛔虫变应原激发豚鼠哮喘后1h、24h、72h,观察BALF炎性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的动态变化.结果:在激发后1h、24h、72h阳性激发组豚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分别为728±63,1002±78,1274±122(单位为:细胞数/ml),远高于阴性对照组(分
为了评估脱敏疗法治疗花粉症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蒿属花粉过敏的149例接受脱敏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调查,他们均曾接受脱敏治疗,详细询问其治疗经过及对治疗的反应,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有效率为77.9℅,在维持脱敏治疗阶段,有48.3℅的病人出现过局部不良反应,28.7℅的病人出现全身不良反应,说明我科目前用于维持脱敏的蒿属花粉变应原浓度偏高.
目的:探讨用双向电泳(Two 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对大籽蒿花粉提取液蛋白质组分进行分析的可能性及其实用价值.方法:按常规方法提取大籽蒿花粉变应原,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双向电泳对大籽蒿花粉提取液变应原进行蛋白质组分分析.结果:单纯聚丙烯酰胺电泳结果可见有4个较明显的条带,分子量分别为62kD,52kD,43kD和25kD.经双向电泳蛋白组分分析
C1抑制物先天性缺陷可导致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即遗传性血管水肿.近年来,对C1-INH的基因缺陷进行了广泛研究.文章就近年来有关C1-INH的分子生物学及遗传性血管水肿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做了综述.
本文对1999年8月~2000年8月在接受免疫疗法(AIT)的患者中,观察到29例发生了不良反应,以例次计,风团12例,局部反应16例、大局部反应16例、非致死性全身性反应12例.对他们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95.5℅的局部反应发生于≤10的浓度.约75℅的局部和大局部反应发生于剂量≥0.6.虽然大多数局部和大局部反应随着剂量的增加逐渐减小或消失,但有一部分继续进展为较重的反应,特别是有大局部反
测定花粉原料中的花粉含量是对原料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一种对花粉质量的定量检测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定量花粉原料在单位体积PCS溶液中混匀,计数,由计数结果推算出每毫克花粉原料中含花粉粒数.在单位体积PCS溶液中加入人工模拟的不同质量的蒿属花粉原料,计数结果与单位体积PCS溶液中花粉含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998,p<0.01).对过筛前和过筛后的蒿属花粉原料进行计数比较,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和外物接触后诱发的急性皮肤炎症反应.其中包括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文章对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病理生理研究方面、临床研究方面、诊断方法方面及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新进展做了全面的介绍.
人类基因组计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结果,还远不能揭示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存规律,其原因可能与真核细胞基因表达和调节过程有关:一方面,真核细胞基因表达和调节过程极其复杂,包括基因的转录,前体mRNA的形成、剪接、修饰、加帽加尾,mRNA的形成,蛋白质翻译及翻译后加工等工序,同时也包括对这一过程极其复杂的调节程序。本文从人类蛋白质组技术、蛋白芯片仪的下作原理、在临床
青年人(小于30岁)大肠癌作为大肠癌的特定类型之一,具有症状隐匿、发展快、浸润转移早、恶性程度高的特点,大多数患者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待确诊时已属晚期。近年来青年人大肠癌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人们已逐渐改变过去认为青年人大肠癌少见的看法,但由于其固有的观点,误诊率仍居高不下。本文回顾分析了2590例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探讨了其预后情况。
细胞分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调节,对于多细胞生物自身稳定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大多数动物细胞在受到严重损伤或机体不冉需要时,会激活内在的细胞自杀机制进行自我破坏。这种死亡形式有特征性的形态学和生化变化,即凋亡。本文介绍了细胞凋亡的概念,阐述了细胞凋亡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