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羧甲基甲壳素/聚砜复合纳滤膜的研究——(I)制备及截盐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羧甲基甲壳素(CM-CH)溶液浇铸在聚砜超滤膜上,并与戊二醛(GA)交联制得一种新型的复合纳滤膜,研究了复合膜的制备影响因素及操作条件对膜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羧甲基甲壳素的浓度为2.0﹪,戊二醛的浓度为1.5﹪,50 ℃下交联2.0小时,然后50 ℃下热处理15分钟条件下制备的复合纳滤膜的截盐效果最好,对2000 ppm的Na3PO4,K2SO4,Na2SO4,MgSO4,KCl,NaCL和MgCL2的截盐率分别为89.10,90.93,91.83,62.51,30.29,29.46和10.96(﹪),复合膜的渗透行为可以用荷负电膜的唐南静电平衡效应来解释.另外,发现该膜具有较好的耐藻类吸附性和耐菌性.
其他文献
在春季低温条件下,利用厌氧生物滤池、好氧生物炭滤池处理生活污水,比较两者的性能,探讨低成本处理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
好氧颗粒污泥是近几年发现的在好氧条件下自发形成的细胞自身固定化颗粒,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较高的容积负荷和很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本试验在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了好氧颗粒污泥,同时对影响其颗粒化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从呼和浩特市辛辛板污水处理厂筛选得到一株具有絮凝能力的菌株DZ1,并检验其生长过程中pH、生长曲线和絮凝能力以及传代后的DZ1的絮凝能力的变化,以大肠杆菌作参比,得出菌絮凝能力与生长量成正相关.通过实验确定DZ1产生最佳絮凝效果的培养条件为:pH值为8.2,培养温度为30 ℃,通气量(以摇床转速表示)为180 r/min,培养1.5天,最高絮凝率为50﹪.
用柠檬酸-硝酸盐爆炸法制备了两种催化剂La-Co-O体系和La-Ce-Co-O体系.用X射线衍射仪和比表面测定仪对粉末的结构、比表面积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柠檬酸-硝酸盐爆炸法制备La-Co-O体系的样品为单一钙钛矿相,La-Ce-Co-O体系的样品为钙钛矿相和CoO2相的混合相,两种体系样品平均粒径分别为22.6 nm和85.6 nm,比表面积分别为23.9 m2/g、11.4 m2/g.
预膜剂可以在金属表面快速形成保护膜,使用预膜剂是酸洗后防止冷却水系统腐蚀的有效措施.本文采用以聚磷酸盐为主的磷-锌系列预膜剂,通过肉眼观察情况、点滴实验、缓蚀实验等,讨论了各种因素对预膜效果的影响.
本文在介绍南宁某污水处理厂的紫外消毒系统基础上,对其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分析了分析.生产运行表明该技术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稳定,处理出水满足景观用水和下游补水需求.
本文考察了内环流反应器中,初始pH值、橙黄Ⅱ初始浓度、超声功率、气相流量对超声加强臭氧氧化降解橙黄Ⅱ的影响,并对不同实验反应体系的脱色效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单纯臭氧氧化相比,超声协同臭氧氧化速度快、橙黄Ⅱ脱色彻底;橙黄Ⅱ的脱色满足0.5级反应动力学;脱色速率随染料初始浓度、气相流量和超声功率的增加而加快.
针对一般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有机污染物所存在的外加试剂、氧化能力及矿化程度低等问题,本文设计了(TiO2-Fe)-Graphite Felt-SCE三电极光电协同催化氧化体系并对其降解2,4-二氯苯酚工艺进行了性能研究,本工艺不但提高了2,4-二氯酚的降解和矿化能力,而且还节省了外加药剂的费用.研究了电流密度分配,外加电压,pH等主要因素对2,4-二氯酚降解的影响.此外,本工艺还考察了反应过程中H2O
通过现场取样,固相萃取柱富集,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D)测定,研究了北京官厅水库上游的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在秋季(植物茂盛)和冬季(植物枯萎)对典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和人工合成激素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所研究湿地系统原水和各工艺段出水样中壬基酚和人工合成激素类物质的浓度高于美国地表水监测数据和我国地表水监测数据.湿地系统在秋季对酚类物质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而在冬季效果不明显:无论秋季或冬季对
本试验研究了微涡旋絮凝-逆流气浮-纳滤集成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工艺特征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微涡旋絮凝-逆流气浮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时,在聚合氯化铁(PFC)的最佳投药点0.62 mmol·L-1(Fe3+)下,出水水质符合纳滤膜系统预处理单元的要求,而且该工艺需要PFC絮凝剂的量较低.该预处理系统与纳滤系统组合的集成工艺可以使水中的腐殖酸有机物浓度大大降低,且含TQ56-36FC型纳滤膜的流程1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