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视域下的儒家角色伦理

来源 :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setsha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关系是人类生存中极为重要的社会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键.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除了严肃法律规章的约束,根本上还必须依靠人与人各自的践行.如何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古老的儒家角色伦理智慧提供了指南.
其他文献
历史上,儒学曾经历过汉儒(董仲舒)、宋儒(程朱)的两次整合和更新;晚清,士大夫阶层救亡图存,试图用儒学整合、消化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所谓中体西用,这一尝试失败后,儒学即被边缘化.从五四到80年代,经过启蒙、革命、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儒学持续衰落,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借助儒学的核心价值来解决当代社会的某些困境,是儒学能否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关键。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曾拥有珍宝而不自知,也曾胡乱地挥霍,所幸的是,醒悟为时未晚。复兴中华传统文化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教育、媒体等多种渠道的推进。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要做的还有很多。从宏观来看,应加快制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长期规划,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体系,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落实到具体实践,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运用,从传统文化中寻找
君子是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范.君子的观念在孔子那里是指仁义的、道德品格高尚的、有远大抱负的人,这也是儒家"内圣"的内涵.儒家的"内圣外王"是君子的人生观,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对于这一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应加以吸收和改造,使其在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世界浴火再生,羲和鞭策日车向前奋进,劫灰飞尽,灾难不起,日月顺行,天下太平.在此世界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时代,中国针对一些近视眼者、逆潮流而动者、看不到人类未来命运灿烂前景者,中国以全球化、自由贸易引领世界潮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世界前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解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焦虑和忧患.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先秦时期是百家争鸣,"此务为治者也"①;秦以后是儒术独尊,儒、道互补,以至儒、释、道三教并举.在先秦和秦以后的中国文化发展中,儒家学说都居于重要的或主流的地位.崇尚道德是儒家学说的最高价值取向,"仁者爱人"是儒家学说的第一义,因此,中国文化有着现世主义的"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②.中国文化可以涵容多种宗教,而没有宗教一元的排他性,这与中国文化是以儒家学说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当前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是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儒家文化蕴涵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现实基础"、"历史依据"与"文化认同"三个维度,探讨以儒家文化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现路径:从历史与文化方面寻找根据,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法性基础;从中国文化"走出去"角度,构
朱利安认为"普世"是西方文化的专利,然而,儒家传统素来就有很强的普遍主义思维和普世价值情怀.孔子基于历史经验和交往经验,已有意于说明交往伦理的普适性.孟子的"性善"论奠定了儒家普遍主义的基调,也阐明了仁义礼智等作为普世价值的可能性,程朱理学把这些价值的根源提升至超越的天理,陆王心学则把价值根源置于人的本心和良知.宋明儒家一再肯定"性理"、"本心"、"良知"亘万古,塞宇宙,无间于古今东西,无间于圣贤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积极思考的成果.①这一理论蕴含着多重理论向度,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大同社会理想的继承,也有对共产主义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推进,还有对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未来反思.分析地看,孟子倡导的仁政理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重指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存在着多重关联.孟子仁政理想的展开依托于恒产恒心论、规矩方圆论、谨庠序之教等三个方面,这三
儒学能否称得上哲学?对此中外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作了肯定性的回答.哲学作为"类称"的本质规定有两个方面:探讨宇宙人生最根本的普遍性原理和人们最根本的价值理想,儒学之"道"具有这两方面的意义,即宇宙和人生两个领域相融合的普遍原理之道和将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价值理想之道;由此表现了哲学的自觉和个性.儒学之"道"这两方面意义,围绕"性与天道"而展开.哲学的认识宇宙人生普遍原理和追求真善美价值理想,表现为一些
"分析的儒学"强调对历史上的儒学必须有所取舍,不相信有一个现成的可以直接继承的儒学,以此,反对经学式的儒学."分析的儒学"强调反思、省察,其中"分析"一词,相当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批判"(critique)的用法."分析的儒学"认同儒学价值,认为儒学的基本价值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一样管用(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