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

来源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2017年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ai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科除先天遗传性疾病较为难医、重在预防之外,多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约占儿科发病率的60%—70%。要做好一个儿科医生,这二大类的疾病掌握了,应用自如了,儿科医生也就基本成熟了。较之其他学科,病种少一些,病因单纯些,容易康复些,因此要当好一个儿科医生其实也不难。《儿科各家学说及应用》从纵横两个方面论述了儿科各家学说及对当前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全书约20万字。总论将儿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儿科主要著作提要、儿科基本理论的各家学说及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诸方面做了系统论述;各论将历代著名医家在儿科学上自成一家的学术建树一一做了研讨。这对儿科医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是有裨益的。要做一位优秀的中医儿科医师,读经典、拜名师、多临证,缺一不可。读经典除了中医四大经典外,还要熟读儿科经典。作者有幸在王伯岳导师的指导下,编著了《小儿药证直诀类证译义》一书,为日后儿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基于苗医药"热病冷治"理论及对肺家热症咳嗽治疗与用药经验,客观分析小儿喘支炎治疗现状与难点,探索苗药"宣肺平喘汤"治疗小儿痰热壅肺型喘支炎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用药规律;研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苗医"两病两纲"、"热经冷药"理论与中医"八纲辨证"、"热则清之"等理论有相似之处;宣肺平喘汤治疗小儿痰热壅肺型喘支炎疗效显著,安全,为进一步拓展苗医药在儿科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值得推广。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与中医药民族医药的挖掘整理,采用具有广西道地壮药材制成的"壮药防病香囊",针对存在RRTI易感因素的小儿及时进行干预,效果良好,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病证,中医学无“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名,以西医学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判断条件看需观察1年的病程;虽然多年来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RRTI取得显著明确疗效,但由于RRTI治疗时间长,单纯的内服中药煎煮不便等诸多原因影响了
本文基于中医体质理论和朝医四象理论对中医痰湿质哮喘与朝医太阴人哮喘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进行阐述,从而对痰湿质与太阴人哮喘辨体论治的相关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用药贯彻"药乃局限于人"的学术思想,按象用药,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剂及药物,以便为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朝医药学是朝鲜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与经验结晶,具有渊源流传的历史,它以四元化结构为基础,诊断上把人分为四象二型,根据体质因素辨象施治是朝医学的主要特点所在.朝药的应用,严格遵循按象用药,不可混用的原则;朝医的养生保健,尤其注重性情及饮食的按象调理,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疾病.朝医学是一门体现个体化治疗原则,富有民族医学理论特色,是中国传统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朝医学是在中医药理论
藏族是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民族.在藏族史书中记载有"最早的疾病是消化不良,最原始的药是开水",这充分说明了藏族祖先们在恶劣环境中吃野果、生肉后导致消化不良,而自有了火以后人们知道,烧开的水有助于消化,可见藏医学是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在远古,藏族祖先们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自我保健和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祖先的自我保健和医治疾病的方法愈
《理瀹骈文》是一部以理法方药为理论依据而又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专书。该书由略言、续增略言、正文、膏方、治心病方等五部分组成;略言总论外治之法;正文部分则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病症的外治方并详加注文阐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后附常用外治膏药方的配方与制法,并《治心病方》一文。《理瀹骈文》的最大贡献是系统整理和总结了千余年来的外治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中医外治理论,有效地引导运用外治法治
王烈教授认为哮喘病发病之前有特定征兆,并指出具有肺脾肾虚表现的小儿更易发病。首创“哮喘苗期”理论、“三期分治”理论、“哮咳”理论,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整体观念、既病防变和痊后防复的学术思想,而重视稳定期的治疗更是对祛除哮喘“夙根”颇有裨益.提出的“十四法”分为总治法和分治法,是其临床多年治疗哮喘的治法总结。总治法分清热法、解毒法、温寒法、活血法、调气法、补益法、祛风法;分治法分止咳法、平哮法、定喘法
性早熟是指以青春期特征在儿童时期提早出现为特征的一类儿童性及生长发育表现异常的内分泌疾病,是小儿临床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性早熟在古代医籍中没有记载,而性早熟的中医诊疗是从上世纪80年底初开始在中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界逐渐开展。近年来,后天环境、饮食失衡等因素致病论成为性早熟研究的新热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界对性早熟的中医病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国内中医界同道,通过多年的经验交流,也先后就性早熟的临床
膏方因其滋补力强、药效稳定、口感好、保存及服用方便等一系列优点,易于被小儿接受,特别适宜于儿科临床。使用小儿膏方时,首先要注重体质辨识,辨体施方能改善小儿体质偏颇程度,使其接近平和质,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同时可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更好地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以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充分发挥“治未病”的思想。所以,使用小儿膏方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科学进补,灵活运用,更好地发挥其保健
药对,又称为"对药",即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三味药的配伍组合,主要指二味药物的配伍形式,它们相互协同,相互制约,能够更好地发挥药效.中药药对在小儿脾胃疾病中主要是止痛,包括干姜与黄连,白芍配甘草等;止呕吐包括黄连、半夏,黄连配竹茹等;消积滞包括焦三仙、鸡内金,木香与砂仁等;制酸包括海螵蛸与煅瓦楞子;治便秘包括莱菔子、决明子,厚朴与积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