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以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为例

来源 :2017年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li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培养管理研究生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制订课程学习和研究计划以及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依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本质上是培养机制改革的过程,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优化整合的过程.本文基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工作实际,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背景、程序、举措及修订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
其他文献
电影是国家形象名片,是传播一国的差异性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好莱坞电影无意呈现中华文化.中国电影传达的中华文化价值含糊不彰.从传播的本土性和全球性尺度出发彰显中国电影的文化主体性依然是中国电影全球传播中的重要问题.由此,中国电影才可能在跨文化传播中逐步摆脱“他者”身份,与世界电影形成平等的对话.
上海从孤岛到完全沦陷,再到重回国民党统治,在抗战中的这八年间,整个上海电影界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在传统电影史书写中被置于二元框架下的归属,因而处于一种消声失语的状态.傅葆石先生的研究著作《双城故事》有助于重新读解这段历史.在那个复杂的场域里,电影人及其作品呈现出的策略实践,反映的文化政治,值得重新书写.
对女性之美的发现和认知是一个恒久的时代命题.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华莱坞电影在女性之美的构建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按照美学理论,本文从审美对象、审美性质以及美的本质三个层次对华莱坞电影中呈现的中国女性形象展开了分析.本文认为,随着时代的演进、变迁,华莱坞电影塑造和传播了中国女性的自然之美、阴柔之美和理性之美.这是中国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集中反映,也是时代进步和文化自觉的最佳体现.
爱情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主题,也是电影艺术表达的永恒主题.本文聚焦于华莱坞爱情电影中的残疾人形象及其历史流变,从跨文化角度比较华莱坞、好莱坞爱情电影中残疾人形象的异同,进而探究这些形象背后所透射出的社会和文化意涵.
什么是好电影?好电影并非都有相同特征,但彼此之间有相似之处,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性”.首先,有些好电影具有原型之真.愿型即历史上反复发生的经验形式,是在漫长的人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为人们的行为和行动提供了一定的“形武”.好电影虽然允许虚构,却有着原型的真实,而不是“为虚构而虚构”.其次,有些好电影具有形式之美,包括感官之美和思维之美.前者如视觉效果、音乐等,后者如猜谜式的推理电影,以精
本文以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国际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诸多案例中梳理归纳出六条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路径,之后,借鉴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乌普萨拉理论”或“乌普萨拉模型”,利用曲线图展示了六条国际化路径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发展层次,并据此总结了华莱坞电影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策略要点.
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特征,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不仅在“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也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中,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显著加强,但科研能力的提高却不明显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本文试图从研究生培养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培养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中应具备的培养客体的规范化、培养主体的规范化及培养模式或方式的规范化三个方面体系性要素,以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规范化建设作为实例来探究如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化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
伴随新传播形态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全球电影格局呈现出从全球到本土更为广泛的传播趋势.特别是亚洲电影工业内部多元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吸引力,促使世界电影人、电影公司的目光纷纷聚焦亚洲,开拓其在亚洲电影市场的传播之旅.本文聚焦21世纪以来华莱坞爱情电影,将其放置在全球化语境中,通过对比分析内地与港澳台爱情电影类型,探讨新世纪华莱坞爱情电影的类型拓展与景观化变迁.
通过分析美国研究生助教教学方法课程的实施概况、实施方式和实施效果自我评价机制,针对我国研究生助教只有“助”没有“教”的现状,提出提升我国研究生助教教学能力的对策,弥补我国研究生助教培训制度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