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兔下腔静脉球囊损伤后内皮修复的影响

来源 :2012全国普通外科新理念新技术研讨会暨海南省医学会第15届外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309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兔下腔静脉球囊损伤后修复中血管内皮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损伤+G-CSF组,n=20):于下腔静脉球囊损伤后即刻开始皮下注射G-CSF 50 μg/kg,连续7d;实验组B(损伤+NS组,n=20):于下腔静脉球囊损伤后即刻开始皮下注射NS 2mL,连续7d;实验组C(对照组,n=20):只行下腔静脉球囊损伤.以上3组各于术后即刻、7d、18d、30 d取损伤血管段,HE染色观察损伤血管修复情况,计算内膜(Ⅰ)、中膜面积(M)比值I/M以评价内膜增生程度.结果:第7天的A、B、C3组I/M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A与B、C组I/M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组I/M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时,A与B、C组I/M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I/M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观察:3组兔球囊损伤后即刻均可见动脉内皮剥脱.损伤后7天,新生内膜形成并增厚,中膜可见梭形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14d内膜增生明显,新生内膜中可见大量平滑肌细胞。纤维成分增多,28d内膜修复达到最大值,A组内膜增生程度明显受到抑制。结论:G-CSF处理可促进兔下腔静脉损伤后血管再内皮化的进程,抑制内膜增生。对球囊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可预防静脉损伤后再狭窄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复杂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分析76例行腔内治疗的复杂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病例。本组A型夹层1例;74例弓部病变或近段锚钉段过短,肾缺血12例、肝功异常7例、下肢缺血3例。单纯腔内隔绝术52例,其中部分或全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2例;结合烟囱技术的腔内隔绝术6例;结合支架近端开豁口的腔内隔绝术5例;颈部杂交手术13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A型夹层
目的:比较慢性髂动脉阻塞性疾病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以指导该类疾病的治疗选择。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对67例人组慢性髂动脉阻塞患者分别进行了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外科手术组行人工血管转流30例(其中解剖位血管重建24例,左右股-股动脉转流6例),补片成形4例。介入治疗组行单纯球囊扩张7例,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23例,3例介入治疗失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肝癌细胞生长与凋亡的影响及DDAH2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HepG2肝癌细胞株用雷帕霉素(0,4,20,100 nmol/L)分别作用48h,用流式细胞法检测肝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检测DDAH蛋白表达。结果:HepG2经雷帕霉素(4,20,100 nmol/L)孵育,依次出现G1期细胞增加,伴有S期和G2期细胞减少;雷帕霉素处理组(4nmol/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脾-肺固定术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通过观察3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脾-肺固定术术后6个月血清Ⅲ型胶原(COL-Ⅲ)、Ⅳ型胶原(COL-Ⅳ)、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变化,并与术前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行改良脾-肺固定术术后6月血清COL-Ⅲ含量由(20.25±3.20)ng/mL降至(16.32±2.
目的:探讨应用CDCA治疗胆汁淤积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观察大鼠胆管阻塞1,3,7和14d4个时段的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检测这4个不同时段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和总胆汁酸(TBA)等血液生化指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胆管阻塞不同时段的FXR表达变化,同时利用上述方法研究CDCA在大鼠胆管阻塞进程中的作用。结果:大鼠胆管阻塞后,肝内胆管扩张,纤维组织增生,但1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HTPAP单体型与基因表达及HCC预后的关系,探讨HTPAP单体型对肝癌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77例HCC,提取其中的以AGCTAC,GCGGGT,AGCTGC和GCGGAT等四种主要HTPAP单体型组成的HCC RNA,绝对定量PCR检测HTPAP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TPAP蛋白表达,分析单体型与基因表达的关系;随机选取665例HCC,提取DNA
目的:探讨α-硫辛酸(α-lipoic acid,LA)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内能量代谢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O组),胆总管结扎+生理盐水组(BDL+NS组),胆总管结扎α-硫辛酸组(BDL+LA组)。分别于术后7、14和21d检测肝细胞线粒体内MDA、SOD、ATP、ADP和AMP含量并计算总腺苷酸(TAN)和能荷(EC)。结果:BDL+NS组各时
目的:探讨水溶性壳聚糖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O组),胆总管结扎+生理盐水组(BDL+NS组),胆总管结扎+水溶性壳聚糖组(BDL+WSC组)。分别于术后7、14和21d检测肝星状细胞内MDA、SOD。用RT-PCR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NF-αmRNA的表达。结果:BDL+NS组各时间点肝星状细胞内MDA含量明显升高,而SOD却明显降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7例胆管癌、40例近癌的非癌胆管及15例正常肝外胆管组织中VEGF-C的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胆管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近癌的非癌胆管和正常胆管组织(均P<0.0
目的:探讨PUMA蛋白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与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关系,探讨其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肝外胆管细胞组织与正常胆管细胞组织中PUMA的表达情况.结果:胆管细胞癌组织PUMA的表达率为38.3%,低于癌旁组织中(48.3%)和正常胆管组织(63.3%)。其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情况有关,与病人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关。结论:PUMA的表达缺失与肝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