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会议论文
TiO2光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探讨
TiO2光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探讨
来源 :全国光催化技术与应用发展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c8639
【摘 要】
:
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影响TiO2光催化效率的诸多因素如TiO2的晶型、晶粒尺寸、表面特性以及外部光源、pH值等,指出提高TiO2光催化效率的最根本途径是高效的产生光生电
【作 者】
:
李明利
杜丕一
纪松
周宇松
钱坤明
倪杨
【机 构】
: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浙江杭州310027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浙江宁波315103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浙江杭州310027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
【出 处】
:
全国光催化技术与应用发展交流研讨会
【发表日期】
:
2010年1期
【关键词】
:
二氧化钛
光催化效率
晶型结构
晶粒尺寸
表面特性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影响TiO2光催化效率的诸多因素如TiO2的晶型、晶粒尺寸、表面特性以及外部光源、pH值等,指出提高TiO2光催化效率的最根本途径是高效的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并有效避免电子-空穴对的复合。
其他文献
利用掠入射X射线衍射表征高分子薄膜的结晶性
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技术是一种新颖的测试技术,它是指以测试时X射线以很小角度入射到样品表面,几乎与样品平行。测试时入射角不变,探测器在大角区扫描测量衍射信号,常被用来
会议
X射线衍射
高分子薄膜
共轭聚合物
微结构
高温服役失效奥氏体不锈钢的XRD研究
含高铬(Cr)和镍(Ni)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且具有高的热强性,优良的耐蚀性、高温性能和焊接性,被广泛用于各种高温和腐蚀的环境中。本文的研究对象奥氏体不锈钢是
会议
不锈钢
相结构
高温环境
服役失稳
粒子群算法在小分子晶体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PeckCryst程序是作者近期开发的一个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粉末衍射求解未知晶体结构的程序包。在这个程序中使用了粒子群算法这个全局优化算法进行大规模的搜索,进而找到可能的最
会议
粒子群算法
粉末衍射
晶体结构
全局优化算法
108Tc的赝自旋带研究
在原子核结构的研究中,赝自旋的研究为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所谓赝自旋是指当原子核的一对角动量分别为j=l+1/2与j=(l+2)-1/2的单粒子轨道的能量非常接近时,这一对轨道的
会议
原子核结构
赝自旋
角动量
单粒子轨道
多束脉冲作用下韧致辐射转换靶照射量模拟研究
本文通过Monte-Carlo软件MCNP5.0软件模拟得到电子束在靶内的能量沉积,模拟中采用的电子束参数为:能量20MeV、流强2kA、脉冲宽度60ns,电子束焦斑1.5mm。然后运用Autodyn 11.0软
会议
电子束脉冲
能量沉积
转换靶
照射量
γ能谱法在电镀铀靶测量中的应用
本文采用非破坏的γ能谱方法分析了3根在不同电镀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铀靶,通过对铀的分布及丰度测量数据的比较,2号铀靶计数率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35U分布较为均匀,且铀靶上23
会议
γ能谱法
电镀工艺
铀靶
同位素生产
FeAl单晶薄膜的制备及其比热容性能研究
本文采用PLD方法制备了Fe、Al合金薄膜。然而,辐射不透明度的测量对测量用靶有较高的要求。Fe、Al合金靶在制作过程中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对Fe、A1合金的比热容进行深入
会议
合金薄膜
合金靶
热力学性能
薄膜制备
正电子湮没符合多普勒技术与材料微观缺陷结构表征
目前,CDB(正电子湮没符合多普勒测量技术)技术发展己经非常成熟,本文主要讨论近些年发展的各种正电子谱学新方法的特点,简单列举一些在材料微观缺陷表征工作中的典型应用结果。
会议
正电子湮没
多普勒测量
材料微观缺陷
CSRm小丸内靶实验终端
小丸内靶就是将氦以外的某种气体通过低温冷却而形成的固体微球,经过一定的加速和准直,部分固体微球准确到达储存环。小丸内靶靶束与储存环离子束在反应室正交并发生相互作用,其
会议
小丸内靶
储存环
离子束
探测器
北京慢正电子束流研究平台运行汇报
慢正电子束流技术作为表征材料表面微观结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在分析、表征和评价半导体掺杂导致的缺陷形态、数量和特性等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应用研究成果,已经发展成为重
会议
慢正电子束流技术
半导体材料
掺杂效应
微结构表征
表面缺陷
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