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三聋哑学校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GJB2235delC及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分析

来源 :首届国际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大会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h2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北京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进行耳聋病分子病因学分析。 方法:对北京第三聋哑学校学生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测听检查,应用PCR扩增及限制酶切方法对158名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GJB2和线粒体DNA12SrRNA A1555G基因突变的检测。 结果:在15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5例(3.16%)存在线粒体DNA12SrRNA A1555G点突变,其中2例有明确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史;24例(15.18%)存在GJB2 235delC纯合性突变;12例(7.59%)存在GJB2 235delC杂合性突变。在基因水平明确诊断或强烈提示遗传性耳聋者占25.93%。 结论:北京地区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GJB2 235del突变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点突变的发生率均略高于全国水平.对这两种突变的基因筛查可以明确或提示25.93%的非综合征性聋的病因,对防聋、指导聋儿家庭婚育及评估人工耳蜗手术预后起到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在大范围内实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的可行性,以及对筛查出的听力障碍新生儿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分析2002年3月~2005年12月上海市实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情况,包括筛查人数、初筛率、初筛和复筛阳性率、确诊人数以及听力障碍程度的分布.筛查技术采用筛查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目的:计算健听人在不同本底噪声环境中的听阈值,通过与在标准测听环境中的结果相比较,确定非标准测听环境中听阈的修正值,探讨听力残疾抽样调查中最低环境本底噪声级的控制值。方法:在不同的本底噪声环境中,采用纯音测试和声场测试的方法,对50人、100耳分别进行测听.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本底噪声分别为45dBA、50dBA、55dBA的测听环境中,健听者的纯音测试听阈值分别为15 dBHL、20 dBHL
目的:利用基因诊断方法为有再生育要求的耳聋家庭明确分子致病机制,并行产前诊断鉴别胎儿的基因型,为耳聋家庭提供准确的遗传指导与干预.方法:共有8个耳聋家庭参加研究,8个家庭均有一个子女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其中7个家庭(家庭1-7)父母均听力正常,1个家庭(家庭8)妻子为听力正常个体、丈夫为中度感音神经性聋个体。母亲均怀孕(6-28周)。所有受检患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
目的:利用基因诊断方法分析夫妻同为聋人的耳聋家庭的分子致病机制,为耳聋夫妇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指导.方法:共有3个耳聋家庭参加研究,3对夫妇均为重度到极重度耳聋患者.所有受检患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SLC26A4(PDS)基因分析和线粒体DNA(mtDNA)1555位点突变检测。结果:家庭1,丈夫未携带GJB2、SLC26A4基因和mtDNA A1555G突变,妻子为SLC26
目的:计算0-6岁儿童在安静房间测听的最小听觉反应值,探讨在非标准测听室进行儿童听力筛查不同年龄组的筛查阳性标准、 方法:采用行为测听和耳声发射相结合的方法测听.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安静房间,测试前被试者对耳声发射均通过的前提下,其听觉行为结果为:1、2、4 k Hz最小听觉反应值0-3个月≤85 dB SPL;4-6个月≤60 dB SPL、7-12月≤55 dB SPL;1岁组、2岁组均
目的:了解先天性听力损失及眼病在NICU的发病情况及可能引发先天性听力损失和眼病的高危因素,探讨NICU听力和眼病同步筛查的模式。方法:采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及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进行听力初筛,对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接受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及40Hz听觉相关电位的诊断及听力学评估;同时在进行听力筛查后用对光刺激反应,外眼检查,瞳孔区红光反射检查及眼底检查,对患儿进行眼病筛查。结果:NICU先天性听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耳畸形引起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有关问题。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间在本科总共有人工耳蜗植入手术305例,其中51例为内耳畸形引起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全部51例中,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38例,Mondini畸形8例,Waardenburg综合征3例,Common Cavity 2例。结果:全部病例采用Nucleus多导人工耳蜗,其中对大前庭导水管35例采
目的:观察外源性谷氨酰胺合成酶对噪声暴露引起豚鼠听力损失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豚鼠全耳蜗灌流技术,右耳耳蜗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和不同浓度的谷氨酰胺合成酶2小时,同时持续性给予右耳白噪声2小时分别记录噪声暴露前和噪声暴露后的耳蜗电位并且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噪声暴露前后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全耳蜗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同时给予100 dB的白噪声2小时,CM幅度显著下降,并且其非线性特点消失,CAP阈值为79
目的:检测谷氨酰胺转运体ASCT2、LAT1、LAT2、SN1、ATA1及ATA2在耳蜗中的表达,了解谷氨酰胺转运体在维持耳蜗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谷氨酰胺转运体ASCT2、LAT1、LAT2、SN1、ATA1及ATA2在耳蜗中的表达;应用全耳蜗灌流技术,在活体豚鼠耳蜗内分别灌流10mmol/L、50mmol/L、100mmol/L组氨酸,分别检测灌流前后CM、CAP的变化。
目的:观察钙通道阻滞药尼福地平和噪声暴露对耳蜗功能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阈值的影响,分析两种实验因素对耳蜗功能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析因设计,根据耳蜗灌流尼福地平的浓度和是否暴露噪声80只豚鼠随机分为八组(1)人工外淋巴组(2)0.15 μmol/L尼福地平组(3)0.5 μmol/L尼福地平组;(4)3 μmol/L尼福地平组;(5)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