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药方法与病人的心理效应

来源 :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药物治疗的心理学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对药物防治疾病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药物治疗的效应是通过病人的生物和心理效应实现的,临床用药方法则属于药物治疗中的范围,护士除按常规方法给药外,还应该重视病人的心理效应,用美好的言行及娴熟的技术改善病人治疗时的心境,使药物作用达到最佳效果,以减轻病痛或加速疾病的治愈.临床用药方法包括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次数,联合用药等.
其他文献
目的:主动脉根部病变可由于主动脉瓣病变为主和主动脉病变为主而引起根部和升主动脉扩张以及主动脉瓣膜反流等改变,如何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仍然存在极大的争议.方法:首先回顾分析1998年3月至2004年1月间在北京安贞医院进行Bentall手术的75例病人资料,以期了解其中可行主动脉根部成形或重建术的比例;然后对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术者经治的21例主动脉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根部瘤(AA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80例AAA,年龄14~67岁(平均40.7岁).心功能Ⅱ级47例;Ⅲ级21例;Ⅳ级10例.均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左室EF29.8﹪~64.7﹪(52.9﹪),其中29例EF≤50﹪.合并A型夹层18例,术前急性左心衰4例,手术类型:4例仅行wheat手术;9例行改良C
本文总结了1996年6月至2004年6月期间,施行三个瓣膜病变手术56例,其中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病变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51例;合并三尖瓣器质性病变5例.心功能Ⅲ~Ⅳ者85.7﹪.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病变施行双瓣置换术,其中42例保留了二尖瓣后瓣或全瓣;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行DeVega成形术;三尖瓣器质性病变均表现为交界粘连、狭窄并关闭不全,将粘连切开与腱索融合分离后加作DeVega成形术.本
目的:分析各种病因的瓣膜病变外科治疗的结果.方法:各种瓣膜疾病施行了瓣膜置换术共1026例.术前心功能绝大多数为Ⅲ~Ⅳ级(以Ⅲ级居多),少数为Ⅱ级.各种瓣膜置换数及死亡数如下:由于本组病情多较复杂、病情严重,所以在换瓣的同期,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矫治术.如:TVC195例、左房取栓88例、先心病的矫治76例、IE38例、巨大左房折叠术34例等等,共有424例.结论:各种病因导致的心脏瓣膜疾病,通过手
不断提高对高危瓣膜病患者的治疗水平,仍然是目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重点任务.本文就对34例高危患者施行了瓣膜置换手术中注意的问题及临床疗效进行了介绍.
目的:探讨改良的单次缺血预处理(IP)方法对心瓣膜置换患者术中心肌细胞保护的作用.方法:连续观察45例心瓣膜置换手术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术中给予单次缺血2min和再灌注3min心肌缺血预处理,比较两组围术期临床和心肌细胞核凋亡颗粒阳性表达率(AGPR)、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及同功酶(CK-MB)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中心脏自动复跳率、
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已普遍应用,而老年人更是其主要治疗对象.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动脉内膜夹层分离、急性冠脉闭塞、冠脉痉挛、心肌梗塞等,而出现肺栓塞临床较为少见.2002年12月该科收治一例行冠造患者,术后出现肺栓塞,经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和严密观察护理下,病人抢救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作简要介绍.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1967年porstmann应用海绵塞经心导管堵闭PDA成功后,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封堵器械出现,用于PDA的非创伤性介入治疗.1998年MaSura报道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该院自2002年5月至2003年5月共行5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现将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经验总结作些介绍.
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3%患儿确诊后应立即手术,本文介绍患儿实施矫治手术,通过术后监理和护理,疗效满意.
主动脉内气囊泵反搏术(IABP)是机械性辅助循环的重要方法之一.1968年国外首次成功应用于临床,1976年后在全球越来越被重视.该院心内科在2002年1~5月为6位急性心梗伴有难治性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了IABP,效果较好.现就对这6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