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馆文化略论

来源 :第十七届福建省科协年会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叶发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al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概述了中国茶馆文化发展历程,解析了当代中国茶馆文化的特征现象和面貌,并对中国茶馆文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力求对茶馆文化知识与现象进行提纲挈领的阐释,旨在普及茶文化常识,倡导健康生活.
其他文献
喷施45%石硫合剂晶体和喷施球孢白僵菌及土施白僵菌的药剂进行冬季封园,调查茶橙瘿螨和茶小绿叶蝉数量直至春茶采收,测茶青产量,结果表明三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防效不明显,45%的石硫合剂晶体对茶橙瘿螨防效好且持久性强,药后129d的虫口减退率依然是100%,三种药剂封园对茶叶产量影响不显著.
茶叶质量安全的类型主要有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氟含量超标及微生物超标等,涉及茶树种植、加工、包装等环节.本文就本省茶叶质量安全隐患及其成因进行概述,并建议加强环境监测,建设生态茶园,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的标准,科技助推产业发展,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本试验设计不同修剪高度机剪试验,比较春茶后不同深度机剪处理对鲜叶产量、芽梢质量、茶叶品质的影响效应,以研究筛选出利于机采树冠培养的处理.结果得出:修剪深度大的处理,新梢多,发芽密度也大,产量也相对较高,但是乌龙茶品质均是轻修剪的最好.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对17只用福鼎大毫一芽二三叶鲜叶制成的具有白茶风味的样品进行香气提取,GCMS检测香气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白茶特征香气分析和建立白茶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得白茶香气品质的12个主成分因子,利用主成分综合品质得分能将供试白茶样品明显划分为4个等级;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15种白茶特征香气成分与白茶香气质量
为了研究烘焙对茗科1号乌龙茶美拉德反应基础物质及酚类的影响,试验以茗科1号足火后茶样为材料,设1因素(温度)4水平+2因素(时间、厚度)2水平的不同处理进行焙火.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氨基酸总量在1.51%~1.90%,多酚在12.84%~14.19%,儿茶素总量在76.2158~104.3287mg·g-1,均低于对照,可溶性总糖在1.91%~2.29%,均高于对照.进一步对不同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
糖苷水解产生的挥发性成分是茶叶香气的重要组成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化学组成、代谢途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为揭示适制乌龙茶和绿茶品种鲜叶的基本生化特性,本文对集中种植的10个乌龙茶品种和10个绿茶品种春季和秋季鲜叶(一芽二、三叶)进行了儿茶素类和嘌呤碱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构建,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与绿茶品种鲜叶样存在良好的类群区分.乌龙茶品种鲜叶样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的模式分布较为离散,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乌龙
从流动相配比、柱温、流速、检测波长等方面优化色谱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及茶样测定应用,从而建立了一种同时分析茶叶中10种有机酸(草酸、DL-酒石酸、甲酸、L-苹果酸、抗坏血酸、乳酸、柠檬酸、琥珀酸和富马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采用TSKgel ODS-100V(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A相)和50%乙腈水溶液(B相),洗脱方式为10
本试验以感官审评的结果为依据,以3min为单次冲泡时间,对茶汤进行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单次冲泡能较好的对铁观音样品品质和风味特点进行判定,茶汤中成分的数量和含量均明显少于国标的检测结果,茶汤中儿茶素类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主.各风味样品采用国标方法检测茶多酚(TPs)、游离氨基酸(FAAs)、可溶性糖(WSS)和水浸出物(WE)的含量分别都为茶汤中的32倍、4倍、19倍、3倍.
本文探讨了茶与烘焙食品的相互影响,从烘焙类茶食品的配方与工艺研究、茶叶对烘焙食品的影响(流变学特性、感官和物性、抗氧化性、储藏性等)、茶叶功能成分(主要是儿茶素)在烘焙食品中的变化等方面,阐述近年来烘焙类茶食品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