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发展怎样的生态旅游

来源 :北京旅游学会,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应满足三个原则,首先生态保护是前提,其次环境教育是责任,最后社区参与是保障。生态旅游应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共治共赢。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全国生态旅游规划和生态风景道定义与特点,阐述了生态风景道布局,风景道的建设需要加强生态风景道沿线资源与环境保护,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建设游憩服务设施,完善安全治安体系,优化交通的管理。
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没有人会反对,关键是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长城的保护其实不外乎两点:一个是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标志,这一代人陪伴长城几十年,也要将其传承给子孙,这是保护长城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个是让长城这样的文化遗产,为当今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提供服务.这两个处理好了不矛盾,叫可持续利用.处理不好,就是破坏,会成为历史的罪人.首先,说说传承,这一代人没有权利把文化遗产用绝了.在保护的基础上,考虑如何
最近几年,中国经常提到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但也应该注意和西方国家的区别.如何去做一个生动有趣的户外交流,让人们理解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如今中央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府行动,也需要人们去热爱自然,作为前提,就应该理解自然、欣赏自然.就如游览长城,很多人看长城只图新鲜,往往会失望.之前去看敦煌的玉门关,作为著名的汉长城,其户外环境解说展示丰富,能让人更好的理解.中国自然风景优美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都是以乡村为重要地域展开活动,两者必然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在系统梳理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陕西省大荔县为实践案例,总结其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为了二者进一步地可持续发展,对其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得出:由政府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旅游资源;由市场主导的乡村旅游,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建设美丽
"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导中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政策背景下,美丽乡村计划掀起了中国新一轮乡村发展与建设热潮.本研究针对中国乡村在其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三个问题:乡村性消失问题严峻,千篇一律的"新农村";农村的产业升级面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困境;绿色发展面临社会重构危机进行了阐述和缘由分析,旨在对中国乡村地区的绿色发展提
贫困识别与乡村旅游扶贫是近些年的热点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和乡村旅游从业者的重视.本文对检索到的国内外贫困识别与乡村旅游扶贫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评析.内容上这些文献主要围绕贫困识别与乡村旅游扶贫的概念、内涵、研究历程、意义及精准贫困识别与精准扶贫等研究的一些关键领域展开.笔者对国内外贫困识别下的乡村旅游扶贫现有文献的研究做了简要述评,并展望其未来可能发展的走向,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
乡村审美空间表层是非功利的,实质深层映射出人地关系本质的取向价值,是人地关系永久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乡村研究多注重经济和土地利用,而以现实生态景观构建乡村审美空间还是有待于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快速城市化发展,区域中的自然地理性质破坏对于乡村景观是致命的.本篇研究立足地理生态环境架构乡村审美空间,分析乡村生态景观和审美空间对应的元素,以多尺度景观层面探寻表现在与之相映的景观空间形态结构、格局演化进
本文首先介绍了与区域绿色发展相关的概念,并指出了区域绿色发展的提出和理论基础以及度量基础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足迹,然后介绍了国家层面的区域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最后论述了旅游生态足迹对区域绿色增长竞争的促进作用.
中国和国外的定义是很相似的,普遍认为保护、基于自然、利益是生态旅游定义中三个最重要的元素。而中国和国外学者对于这三个点是同样认为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定义重点方面中外没有争论,唯一的差异就是享乐与教育占比不同,中国的享乐定义占比更高,国际上的教育定义占比更高。大力发展中国的生态旅游,利用了“三重底线模型”来分析中国的生态旅游竞争力,发现环境可持续性相当低,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提高环
最近这三年来,国家公园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但是很热的话题大家各有各的理解,所以我也只是发表一家之言.Alastair M.Morrison教授对于生态旅游的解读值得大家思考,他讲的生态旅游和地方政府解读的旅游有很大的区别,大家知道这样的旅游跟杨锐教授追求的目标有高度的吻合性.如果不是现在地方政府定义的旅游,也许在国家公园这个范围内,旅游就可能变成一种接触国家公园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