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时代的针叶树种遗传改良

来源 :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c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类生物分子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针叶树基因组及相关生物组学在世界范围的开展,已经有可能利用现代针叶树生物组学的信息资源,通过分子技术来创新改良策略,提高技术效率,促进针叶树改良的发展。现代生物组学包括Cognitive Genomics,ComparativeGenomics,Functional genomics,Metagenomics,Population genomics,Individual genomics,Epigenomics,Proteomics,Structural genomics,Transcriptomics, Metabolism, Nutrigenetics, Stemcell genomics,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Evolumics" "Ecolomics" "Physiomics""Entomomics”和"Pathomics"等,在针叶树种遗传基础研究中,Functional genomics,Transcriptomics,Epigenomics和Population genomics等受到较多关注,基于这些组学研究,可以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与特定经济和适应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调控元件及其变异信息,育种工作者可以从这些DNA序列中筛选有效的SNP,SSR,甲基化等分子标记用于分子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或分子辅助育种marker-assisted breeding (MSB).
其他文献
以美洲黑杨杂种优良无性系228-379为母本,进行天然杂交育种试验。采用对杂种的苗期选择、无性系测定、无性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区域化试验,从生长量、形质指标、生理生化指标、木材材性、环境适应性、抗逆性、胶合板制作与制浆造纸性能等方面,采用单性状评价、多性状综合选择的方法,选育出适宜培育杨树纸浆材和胶合板材的优良新品种鲁林1号杨.
对31个厚荚相思半同胞家系3年生子代测定林进行生长、干形等性状的调查测定研究表明,种子园子代林的平均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通直度分别为10.27m、9.83cm、0.0458m3、2.60m、2.84,所测性状分别比对照高4.37%、5.13%、12.53%、6.56%和8.40%.各性状在家系间的生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具中高度的家系遗传力.材积与树高、胸径在表型及遗传上均达到极显著的正
我国南方森林土壤有效P严重匮乏,低P胁迫类型各异,限制了人工林生产力.近年大气N沉降日趋严重,将可能影响低P胁迫下林木的生长发育和P效率.鉴于此,本文以马尾松全同胞家系作为试验材料,以NH4NO3作为外加N源,设置模拟N沉降与同质低P(介质表层与深层均缺P)、异质低P(介质表层P丰富、深层缺P)耦合的盆栽试验,系统研究模拟N沉降对不同低P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和P效率(P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
为研究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差异,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试验方法,通过对52个7年生家系生长测定,选取9个代表性黧蒴栲家系的根际土壤为材料,对根际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性及根际土壤养分与黧蒴栲树高、胸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黧蒴栲根际土pH值低于非根际土pH值,而有机质含量规律则刚好相反,且根际与非根际pH值、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差异;黧蒴栲家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水解
为探讨荒漠区人工水分补偿条件下肉苁蓉与梭梭抗旱生理指标的关系,以人工栽植梭梭寄主接种肉苁蓉为研究对象,测试滴灌条件下肉苁蓉与梭梭组织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膜透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梭梭同化枝中的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高于肉苁蓉,脯氨酸含量最高达到0.17ug/g;二者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肉苁蓉始终高于寄主梭梭同化枝,说明肉苁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动积累各种有机和无机物
鹅掌楸种间杂交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从DNA分子水平研究鹅掌楸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景德镇、南京江浦2个试验点3-7a生的杂交鹅掌楸子代测定林为材料,在分析子代幼林期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杂种优势表现的基础上,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鹅掌楸交配亲本的遗传距离,进而分析鹅掌楸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利用30个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景德镇试验点16个杂交组合亲本间的遗传距离
为了揭示观赏型杜仲叶片不同颜色形成的原因,以红叶杜仲、密叶杜仲、小叶杜仲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徒手切片结合光合色素及花色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红叶杜仲叶片正面暗红色,背面绿色;引起红叶杜仲叶片发红的色素集中在叶片的栅栏组织中;3个杜仲品种Ca为1.1003~1.3148 mg·g-1, Cb为0.4354~0.4670 mg·g-1, CCar为0.3847~0.4455 mg·g-1, CT为1
经温水浸泡催芽处理41个种源的苦楝种子,调查其发芽率和苗高生长.调查结果表明,各种源表现差异显著,邓肯差异显示各种源表现各不相同.典型相关分析认为,催芽效果和幼苗苗高生长与苦楝种源关系紧密,后期发芽率与苗高前期的数据关联较其他相关性更高.聚类分析结果将本试验苦楝种源分为四组,同时认为苦楝催芽应该根据种源产地、海拔和种子性状等因素分别进行预试验,特别是海南等热带种源和云贵高原的高海拔种源需要区别处理
以1年生桢楠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以苗高和地径为质量分级指标的分级体系,获得3级分级标准,即Ⅰ级苗:苗高≥38cm,地径≥0.65cm;Ⅱ级苗:38cm>苗高≥31.7cm,0.65cm>地径≥0.56cm; Ⅲ级苗:苗高<31.7cm,地径<0.56cm.
将林木育种实践与环境经济学结合,对林木良种化过程与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林木良种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理论方法.创立了林木良种贡献计算表,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评价林木良种贡献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截止2010年底,辽宁省共建设林木良种基地80处,面积7535hm2,审认定林木良种144个,林木良种使用率为61.6%,良种年造林面积12.4万hm2,木材增益39.3%,果品增益43.6%,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