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框架下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跨境高等教育合作策略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anl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两岸往来日益频繁,高等教育之交流愈见密切,两岸分别加入WTO后,不可避免地面对境外的流动与竞争,如何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主轴下,提升两岸的合作机会,增强两岸在亚洲各国之间的影响力,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自WTO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GATS)将教育列入服务贸易类之一,两岸跨境高等教育在WTO所提出之四项服务贸易模式下的发展现况,即:(一)跨境服务(Cross-border Supply);(二)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oard);(三)商业据点呈现(Commercial Presence);(四)自然人呈现(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两岸跨境高等教育之发展,继而以SWOT剖析两岸在跨境高等教育的合作策略,以期能提升并促进两岸之交流与合作.
其他文献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行为,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幼儿交往发展的一种手段.本研究由三个独立的实验组成,分别考察两民族儿童的分享观念,"偶的物"和"拥有物品"情境下的分享行为.这三个独立的实验都是采用2*3完全被试间设计,同样,三个实验都有两个因素分别是民族(傣族、汉族)和年龄(4岁、5岁、6岁),用以比较傣族、汉族两民族儿童的分享行为发展差异.结果发现:傣族、汉族儿童的分享观念与分享行为发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德昂族和独龙族聚居区的中小学生师比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这两个聚居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生师比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缩小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水平差距、加大师范教育中的英语师资培养力度、降低边疆农村民族地区生师比标准和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机制的建议.
本文以多元文化的视角,采用比较法、自然实验法和量化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傣族哈尼族聚居区初中生科学概念获得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应对新异性"和"自动化加工"这两个侧度上,傣族的初中生和哈尼族的初中生各有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之一是两族学生的文化性格影响其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因材施教"建议.
本文以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研究针对云南德宏州的傣族和德昂族部分初三学生的英语学科图式清净能力进行研究.同时,针中国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民族差异的现状而以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视角进行质性差异分析和提出建议.
本文以田野考察为基础,从社会文化角度切入,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失败进行分析,阐释在现代化过程中市场经济的钳制下,在利益为先、绩效为导向的观念渗透到教育中时,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断裂,无法形成一致合力来促进学生发展,使得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中心的多方互动直接影响其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学业表现.
本文以多元文化的视角,通过对独龙族和怒族学生的文学想象力进行比较,重点剖析了当前独龙族和怒族中小学生文学想象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继而提出了针对这两个民族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培养的相关的教育教学建议.
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民族教育的教师与普通教师既有共性,也有本质性的区别。民族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多元文化素质。学校教育本身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和个体社会化的作用,同时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又在日常教学和文化传承中担当引导者、主导者的地位。多元文化的背景不仅给我国的文化和教育带来了机会同时带来了挑战。提高教师多元文化素养,应设置多元文化课程、转变教育观念、具有强烈的文化责
中央民族大学是一所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学业成绩欠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对民考民学生学业情况及归因进行探索,问题归因主要有语言问题、心理因素、文化差异、生活和学习的适应问题、教师的素质与语言问题和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等.个性化教学辅导策略是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修订教学大纲;增加课程设计的民族
台湾近年来,为因应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已订定不少政策,回应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但其中有部分政策并未能针对核心的根本问题加以处理.尤其对于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意义,及文化的尊严,却不够深入.渐渐的,多元文化教育也沦为政治的另一种口号.在主流价值,文化霸权的支配下,如何重新找回不因性别、种族和社会阶级的差异而能彼此尊重,并借由理论的建构、政策的形塑、实务的推展,掌握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特性,都值得进一步探究
随着中国急剧的经济发展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本世纪以来,持续而大规模的城乡流动大军队伍中出现了新的群体.近年来农民工第二代在城市中出生与成长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他们多半在城市出生和成长,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经验,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城市中完成的.他们在城市的环境中长大,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但是他们又无法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缺乏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身份的限制使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