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常规天气观测、WSR-88D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2009年上海两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并对产生雷暴大风和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对比。
对6月5日强降雹过程的分析表明:1)东北冷涡后部的高空强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形成的强不稳定层结是该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机制;2)产生大冰雹的雷暴单体发生、发展在飑线前暖区的低层辐合线附近,由“热岛效应”和海陆风锋触发,并呈现出超级单体的雷达反射率特征,还具有标志大冰雹的三体散射(TBSS)特征回波;3)雷暴垂直结构与温度层结对比可以揭示冰雹增长区,对落地冰雹的临近预报具有指导意义;4)强飑线前的单体雷暴与强飑线的发展、移动关系密切,起到类似“箭”与“弓”的引导作用,飑线主体追赶上强单体时发生合并,形成人字形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南压入海后加强,并导致沿海的强风天气。
对7月30日强降水过程的分析表明:1)副高加强西伸与北支冷槽共同作用,冷空气与来自西南方向的暖湿气流交汇于长三角地区,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背景;2)低空的风速辐合和风向切变,导致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明显;3)产生强降水的弓状强回波呈现出与强风型弓形回波不同的结构特点,在反射率上强回波向后伸展得更广,且无后侧入流缺口,在速度场上未出现大风急流核(后侧入流急流),而存在一个中尺度涡旋;4)该强降水系统维持了较长时间,生命史长达10h左右,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深厚发展和较强的环境风直切变有关,也与中尺度涡旋的稳定维持有关。
此外,在两次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决策过程中,短临预报业务流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系统(SWAN)等预报工具丰富了预报决策手段,中尺度监测网和区域联防会商机制为预警决策提供了及时的天气实况,短时数值预报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分析和预报产品,对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和生命演变的识别与预估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十分重要。
对6月5日强降雹过程的分析表明:1)东北冷涡后部的高空强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形成的强不稳定层结是该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机制;2)产生大冰雹的雷暴单体发生、发展在飑线前暖区的低层辐合线附近,由“热岛效应”和海陆风锋触发,并呈现出超级单体的雷达反射率特征,还具有标志大冰雹的三体散射(TBSS)特征回波;3)雷暴垂直结构与温度层结对比可以揭示冰雹增长区,对落地冰雹的临近预报具有指导意义;4)强飑线前的单体雷暴与强飑线的发展、移动关系密切,起到类似“箭”与“弓”的引导作用,飑线主体追赶上强单体时发生合并,形成人字形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南压入海后加强,并导致沿海的强风天气。
对7月30日强降水过程的分析表明:1)副高加强西伸与北支冷槽共同作用,冷空气与来自西南方向的暖湿气流交汇于长三角地区,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背景;2)低空的风速辐合和风向切变,导致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明显;3)产生强降水的弓状强回波呈现出与强风型弓形回波不同的结构特点,在反射率上强回波向后伸展得更广,且无后侧入流缺口,在速度场上未出现大风急流核(后侧入流急流),而存在一个中尺度涡旋;4)该强降水系统维持了较长时间,生命史长达10h左右,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深厚发展和较强的环境风直切变有关,也与中尺度涡旋的稳定维持有关。
此外,在两次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决策过程中,短临预报业务流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系统(SWAN)等预报工具丰富了预报决策手段,中尺度监测网和区域联防会商机制为预警决策提供了及时的天气实况,短时数值预报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分析和预报产品,对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和生命演变的识别与预估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