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PM2.5不同时间尺度周期性研究

来源 :第四届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x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对北京地区PM2.5浓度变化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存在三种强迫因子:地形强迫、气象条件强迫、人类活动排放强迫.大气具有多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人来活动排放强迫也具有日变化和“周末效应”等周期效应,为研究北京城区PM2.5浓度是否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及其演变特征,利用2010-2015年北京城区PM2.5浓度和常规气象资料,对其进行Morlet小波分析.
其他文献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降水的研究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成为广大气象学者的研究热点。由于影响降水的因子很多,因此其变化规律十分复杂。研究者依据各地降水量和实际业务需要,将降水划分不同等级进行研究。
利用中国区域1960-2005年的高精度逐日格点(0.5°× 0.5°)降水资料,评估了参与CMIP5计划的31个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 表明,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要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模拟与观测气候场的相关系数高于0.7,各模式之间的差异较小,且除了最大连续干日,对其余指数的时间变率模拟较好.
会议
本研究基于一个气候反馈分析方法—CFRAM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全球变暖停滞期间及之前的加速增暖期间,各个物理和动力过程(反照率、水汽、云、地表潜热、感热以及大气热输送过程)对于再分析资料中对流层大气温度趋势的贡献。
会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气象台站被动“进城”从而导致气象观测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继而对气象观测要素的代表性、连续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会议
为规范业务和公众气象服务,使各地季节早晚和时间段在空间上可进行对比,中国气象局2012年发布实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QX/T152-2012),以5d滑动平均气温作为判断季节的基本依据,制定统一的气候季节划分指标和方法,确定气候季节出现早晚和持续长短,规范了气候季节的划分指标、常年和当年气候季节的界定方法及气候季节早晚和长短等级划分。本文利用1961-2010年黑龙江省地面气象观测的温度
会议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变化趋势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成为广泛关注的研究问题。中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因此本文将中国区域分成6个子区,并基于彭曼蒙蒂斯提出的潜在蒸散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方法,选用553个气象观测站数据讨论了1961-2013年中国干旱时空变化趋势。
会议
利用高分辨率陆地卫星遥感影像结合GIS技术,将安徽省气象观测站分成三类-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统计分析三类站点的日最高、最低气温、日较差的极端值和相对极端值的年和季节变化趋势,初步分析了城市化对安徽省气温序列的影响。
会议
近年来北京市雾霾天数明显增多,且持续时间增长。雾霾污染形成主要受污染排放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相比于沿海城市,在同样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下,由于“本底”气象扩散条件不同,北京地区更易污染聚集而形成雾霾。在污染排放源没有明显变化时,气象条件有利与否决定着污染程度,即存在雾霾发生的临界气象条件。
会议
利用石家庄气象站(简称石家庄站)和附近4个乡村气象站1960-2012年均一化的月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资料,重新分析了城市化对石家庄站年、四季和各月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3年,城市化对石家庄站年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的长期趋势影响均很明显,城市化影响分别达到0.25℃/10yr、0.47℃/10yr和0.50℃/10yr,均通过了a=0.001水平的显著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22 urban and 65 r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northwestem China between 1961 and 2009,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air temperature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