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术后即刻CT高密度预测24小时出血转化

来源 :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it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术后即刻CT 高密度的平均HU 值和24 小时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 年10 月至2016 年6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且术后即刻复查头颅CT 的患者,根据阈值分割法圈出CT 高密度区域,计算高密度区域的平均HU 值.24 小时复查头颅CT 或头颅MRI,评估出血转化.使用二元logistic 回归统计分析术后即刻CT 高密度的平均HU 值是否为24 小时PH 型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急危重病人脑电监测中出现的常见异常脑电现象包括周期性放电(periodicepileptiform discharges,PEDs)、前额节律性δ 波(Frontal rhythmic delta activity,FRDA)和发作性痫性波类表现.其中PEDs 又分为单侧的PEDs(lateralizedPEDs)、广泛性PEDs(generalized PEDs)、双侧PEDs(bilatera
目的:脑微梗死作为脑小血管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与非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脑微梗死(cerebralmicroinfarcts,CMIs)可能是非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发现治疗CMIs 可能对于非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预后有重要意义.3T 核磁的发展和7T 核磁的发明为临床微梗死的检测提供了可能.本文就CMIs 和非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背景:自从2016 年ENCHANTED 研究发表以来,低剂量rtPA 溶栓治疗一直是热议焦点.虽然从NINDS 研究以来,指南始终推荐的是0.9mg/kg 的标准剂量,但由于该剂量选择来自于早期样本量较小的实验性研究,并不一定就是精确的最佳剂量.另一方面,日本自1995 年进行了随机对照剂量转换Duteplase 研究,直接通过剂量换算得出了0.6mg/kg 的剂量且写入了该国的指南.我国由于经
目的:研究发现轻型脑梗死溶栓可使患者获益且出血风险低,目前越来越多轻型脑梗死溶栓在我科实施,极少数患者发生溶栓后出血,本文报道轻型脑梗死溶栓并发致命性脑出血1 例。
目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功能区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初探。方法:收集2 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功能区AVM 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术前均进行CT、MRI、DSA 检查及神经功能的评价。治疗方法: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栓塞前供血动脉内丙泊酚注射+AVM 栓塞术。
目的:分析颈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特点,为早期诊断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1例颈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
目的:不同部位、不同病因的脑干病变可出现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的脑干综合征,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十五个半综合征"是指"一个半综合征"合并双侧第七对颅神经损害,临床罕见,目前报道不多,临床认知度不高。
目的: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引起缺血性卒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增多,国内学者关于这项技术也做过相关综述,各大指南均推荐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我国相关指南也推荐此治疗方法。
目的: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等,本文探讨伴有不稳定斑块的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巴曲酶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5 年12 月至2016 年11 月收治的95 例超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巴曲酶组、替罗非班联合巴曲酶(联合组),观察3 组患者脑梗死症状的变化及Barthel 指数有无差异,梗死进展的判断运用NHISS 评分进行即时的记录及评价,分别记录入院时、用药后1h、6h、36h、72h、7dNH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