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CM3对华东区域2010年汛期预报及回报试验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v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业务实践表明,提高区域短期气候预测水平主要依靠客观方法,其中统计降尺度方法的作用尤为明显.而若在此基础上辅以物理解释较为明确的动力降尺度预测(区域气候模式),则无论从丰富气候预测产品的种类,还是从气候预测业务发展角度讲,都是必要的.上海气候中心在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研究室的协助下,于2007年冬季开始在曙光机群(曙光TC4000L集群系统)上开展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业务,至今已完成2年共8个季度的模式业务化运行(陈伯民等,2008),并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RegCM_NCC源代码为串行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作用的发挥.例如,在曙光TC4000L条件下通常无法及时给气候会商提供更高分辨率或多边值、多物理过程参数的集合预报结果.为了弥补RegCM_NCC的这一不足,我们将RegCM3(3.1版)移植到曙光TC4000L,并经过初步调试实现了和国家气候中心T63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的嵌套,然后用T63模式作驱动场、2010年2月1日为初始日做了2010年5~10月及汛期的业务预报,最后为检验模式预报性能,做了近10年(1998-2007年)夏季(6-8月)回报试验.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高频响应(10Hz)的三维超声风速仪(CSAT3)和红外气体分析仪(Li-7500)在热带季节雨林中4.2m高度4年持续监测的数据探讨了林内近地层大气的湍流特征.主要的研究发现有:林内近地层的风速增量频率分布与自由大气中的监测结果相类似,表现为大尺度近似正态分布,小尺度近指数延展.昼间的湍流能谱能近似的遵循K41的预测,有相对明显的惯性子区间,在双对数坐标下,惯性子区间直线的斜率近-2//
林内CO2浓度变率随近地层CO2堆积现象的出现而发生显著变化,这一过程对估算林内各层植被冠层CO2储存项有直接影响.通过寻找形成近地层CO2堆积的主要气象控制因子,有助于判别不同气象因子在近地层CO2堆积中的作用.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四个不同时段的8个气象因子观测资料整合为3个主成分,并逐一揭示了各主成分的生态学涵义.结果表明:热量和水分因子在全年近地层CO2堆积发生日均起到重要作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共49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计算每个干旱过程,进而得到各个台站每年的干旱日数,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功率谱及小波分析、滑动T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近50年安徽省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运用累积频率法对CI指数的阈值进行修正,修正前后值基本一致;安徽省常年干旱日数基本呈纬向空间分布特征,干旱频率自北向南递减;沿淮淮北及江淮之间东部地区
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及其活动中心形成原因的研究进展,主要从AO的天气、气候影响,波流相互作用原理对AO形成的解释,AO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北极三个区域活动中心的天气尺度波动和行星尺度波动活动等方面论述.AO在对流层的变化与天气尺度波有关,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两个活动中心是天气尺度波活跃的区域,其峰值区表现为风暴轴,其中北大西洋天气尺度波破碎过程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分析2007年淮河流域雨季洪水期间大气环流及影响系统的时空分布,对雨季偏长及致洪暴雨气象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淮河流域雨季偏长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伸入大陆稳定脊线位置以及中高纬度建立稳定的阻塞高压有密切的关系;出现的持续性暴雨都与中纬度附近稳定的横槽或低压带有关;暴雨都是多个影响系统叠加的结果,与它们的位置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影响系统主要有低层切变线、西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138站、东部季风区375站1960~2006年47年的冬季气温资料,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气温变化倾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变化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区与季风区的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总体是在波动中呈一致的上升趋势,但西风地区的升温趋势较季风区更加明显;增温趋势与纬度有关,增温大区主要位于北方,其中以处于季风区的东北、华北北部和处于干旱区的西北地区的东北、西北和中南
本文通过分析1960-1961年冬季~2007-2008年冬季年间广东省汕尾遮浪海洋站冬季风强度与海表温度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暖冬现象在粤东沿海的响应,从而为南海水文气象要素、海洋灾害年预报和中长期预报提供有效依据.研究分析表明,粤东沿海冬季风强度与表层海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暖冬现象有很好的响应,粤东沿海冬季风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缓慢减弱;表层海温年际变
迄今为止,有关副热带高空急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流位置和强度的气候态及其季节、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上,然而有研究表明副热带高空急流并不是简单的行星尺度系统,它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可以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影响区域天气和气候.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7月上旬淮河流域一次强降水过程数值模拟的高时空分辨率模拟结果,研究了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一次短时间尺度强度变化过程中的中尺度西风扰动特征和相
ENSO的发生往往会在全球引起严重的气候异常,从而给世界许多地区造成严重的旱涝和低温冷害.暴雨洪涝灾害作为江西省春季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无论是年均经济损失、发生频次、年均农业受灾面积和年均死亡人口都居各类灾种致灾程度的首位.因此本文利用江西省83个气象观测站近41年(1970~2010)春季(3~5月)的降水资料和NOAA提供的Nino3.4区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ENSO事件对江西省春季降
2007年秋季连阴雨是山东省由观测记录以来发生的历史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次历史罕见的秋季连阴雨过程,本文就其成因从大气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热带气旋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次连阴雨是亚欧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径向型转变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一次长波调整的过程.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北、偏强,长时间稳定维持,同时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带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