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村落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高步村传统营造活动为例

来源 :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天津“国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i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通过参与湖南通道县高步村侗屋的营造实践活动,探讨了这一过程中由UNESCO、专家学者团队、当地政府、外来商家、本地创业居民、公益组织等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协同工作,旨在说明建立村落遗产保护完善的多方参与机制,是未来村落发展和振兴的重要条件,这一成功案例也为其他地区村落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技术借鉴和方法引导。
其他文献
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目前旧城改造与更新大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话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也有着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德国工业建筑遗产为例,对其现状、保护策略与技术进行研究、分类和归纳,试图总结德国在此方面更为前沿的经验,并选择维斯马老港口区旧厂房作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以求对当今国内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出启发性思考。
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为出发点,综述其保护与更新中的生态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对比其国内外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总结出我国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生态理论与方法中的不足,即,我国尚处于对历史街区内历史建筑生态方法这一微观层面上的研究,及宏观层面上整体城市环境下历史街区保护的生态理论研究,缺少了历史街区这一中观层面的研究,生态理论上虽未形成体系,但已出现多角度研究的趋势,而在技术方法上尚缺乏实践中的
恭王府是清代王公府邸中经修缮复建后,现存最完整而且对社会整体开放的王公府邸。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整理、现场调研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恭王府中的建筑群修缮复建状况进行了梳理总结。通过总结发现,恭王府修缮中部分建筑进行了原址复建,如银安殿、南部倒座等建筑院落;大部分建筑在保持建筑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对建筑进行木构件防腐加固、彩画修复、门窗补配等恢复性修缮,如多福轩、锡晋斋等建筑;府内部分内容在修缮中进行了历史
从对《世界遗产公约》的解读角度出发,分析自然遗产评定标准viii中关于地质和地貌类的评定标准,提出地质和地貌类景观遗产的13个细分类,并将现状已存自然遗产在13个分类中进行数量分布分析,总结出地质类自然遗产细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13个分类在未来认定世界自然遗产的时候为遗产公约提供可参考和评定的价值意义。
"营造"之发生,皆依结构,然思维之逻辑当归于"建构"。本文循"建构"视角,以近现代建造背景下的建筑学理论回溯历史,旨在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类型及结构演变表象之后的内在逻辑关系。
本文以旧城老街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异质化特性的表现,发现在旧街区中变化、错动的街巷界面,引导多向运动的胡同,缝合内外空间的墙体以及随意而灵活的空间限定,共同表现出了空间信息并置、空间功能混杂以及空间形态模糊的异质化特性,而这些特性正是维持老街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内在秩序的外在体现。从老街区的功能、空间等角度提出了回归居住功能、边界影像叠合以及融入时间要素等异质化特性的营造策略。
本文从楚尼斯夫妇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出发,以自然地理、社会人文、营造技术三方面分析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汾宁路改造的特点。
不断更新的大城市中心区通常密度较高、既有住区集中,紧凑型高密度混合住区是大城市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模式。本文通过对紧凑型混合住区空间形态进行探索研究,为大城市既有住区更新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通过对旅顺口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调研及现状分析之后,发现其保护建设与修缮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街区保护手法单一、投入不足、导致街区现状萧条破败等。本文以旅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案例,探讨相关策略,阐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利用的基本思路,并提出整体性保护观念与复兴策略。使其未来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并成为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型案例之一,为今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提供可行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留存有数量众多的工业遗产。随着城市扩张,部分工业遗产逐渐被城市核心区所包围,区位价值提升而备受关注。工业遗产改造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的工业遗产区复兴,无论是从规划布局到单体改造,从运营策划到功能更新都离不开两大要素:一是所处区位及气候条件;二是工业遗产自身条件。相较于其他城市区域,工业遗产区大多具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具备建设气候适应性城区的规模优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