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下(X-Tube)经神经孔入路行腰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MI-TLIF)——附42例临床报道

来源 :第三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hu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后路内窥镜(X-Tube)经单侧神经孔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和椎间融合器(Telamon)植入行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Dynalok)复位内固定。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和腰椎弓根峡部嵌裂伴滑脱。 方法:2004年6月-2006年3月我科完成42例,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22-77岁,平均51.6岁。疾病原因:腰4、5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9例,腰5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4、5椎间盘突出伴退变性滑脱6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伴退变性滑脱7例,腰4椎弓根峡部嵌裂伴滑脱(I0)5例,腰5椎弓根峡部嵌裂伴滑脱(I0)6例,复发性腰4、5椎间盘突出症2例,复发性腰5骶椎间盘突出症2例。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其中腰骶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25例。单纯下肢放射痛9例,单纯腰骶部疼痛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扫捕和MRI检查以判断椎间盘突出部位和程度,并行动态X光片检查以评估腰椎稳定性。全麻和X光引导定位下,首先从症状侧后正中线旁开4.5-5cm切口2.8-3.0cm皮肤切口,经腰骶肌间隙放入逐级扩张导管和2.8cm直径的可扩张工作管道(X-Tube)。内窥镜下高速磨钻和微型骨刀切除上下关节突,充分显露神经孔和神经根,自体米粒状松质骨椎间植骨、单枚椎间融合器(Telamon)斜向椎间植入,内窥镜下经椎弓根螺钉植入(Dynalok)内固定。对侧取同样切口单纯行Dynalok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40分钟(110~320分钟);手术平均出血量140ml(80~420ml);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cm(2.8~3.2cm);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5天(5~25天);疗效评定按照VAS疼痛目测评分法、ODI功能障碍指数和Nakai分级评定。腰痛平均VAS指数从术前6.5cm降低到3.2cm,腿痛平均VAS指数从术前8.3cm降低到4.2cm,ODI功能障碍指数从术前56[%]降低到32[%],与术前比较相差显著(P<0.05);术后一年期随访时,腰痛平均VAS指数降至2.7cm,腿痛平均VAS指数降低到3.1cm,ODI指数降至21[%],与术前比较相差极显著(P<0.01);术后二年期随访患者,腰痛平均VAS指数降至2.1cm,腿痛平均VAS指数降低到2.4cm,ODI指数降至15[%],与术前比较相差极显著(P<0.01)。根据Nakai分级,优23例(62.2[%]),良11例(29.2[%]),可3例(8.6[%])。随访时超过术后一年期25例患者X光片显示椎间隙已经明显骨性融合。术后半年期随访时12例患者,其中X光片显示椎间隙已经明显骨性融合9例,另有3例骨性椎间融合尚不明显,但均未发生椎间移位和内固定物的松动.也无明显的临床不良症状发生。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1.9[%])。其中因1例因伤口内积血引流不畅,术后2周伤口感染;另有1例患者术后3天对侧(非症状侧)逐渐出现剧烈下肢放射性疼痛伴小腿外侧和足背外侧痛觉过敏和伸拇肌力减弱;另有2例患者术后神经根痛虽明显缓解却发生明显神经根性麻木症状;另有1例患者手术伤口皮肤边缘发生局限性坏死和裂开。 结论:内窥镜(X-Tube)下经单侧神经孔型腰椎间减压、植入和内固定。虽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操作难度较高,需要特殊设备和工具,术中X光射线量大等缺点,但该术式具有手术切口小.腰骶肌肉剥离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临床上值得选择的一种微创新术式。
其他文献
颈椎过度伸展性暴力造成的过伸性颈椎脊髓损伤,通常认为是一种较轻或隐匿的颈椎骨关节与椎间盘及韧带损伤,常规X线平片多无明显征象,如忽视了损伤的机制,容易因被疏漏而影响诊治。本文介绍了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机制的特殊性、病理变化特点、颈椎退变与过伸性脊髓伤的关系,简述了脊髓损伤的各种表现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了关于治疗和预后问题。
目的:探讨联合Gertzbein分型、Load-sharing评分以及神经功能来综合评价胸腰椎骨折并指导外科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9年12月~2003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T11~L2)179例,其中121例患者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联合Gertzbein分型、Load-sharing评分以及神经功能对损伤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手术方式,后路手术手术65例,前路手术46例,前后路联合手
目的:探讨一期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一期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重建治疗。男16例,女4例,年龄19~53岁,平均38.5岁。骨折节段:T11 3例,T12 7例,L1 5例,L24例,L3 1例。采用Frankle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椎体前后缘和Cobb角的矫正和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
目的:回顾自唐山地震247例脊柱脊髓损伤(SCI)至今4个时段、4组SCI病例的变化做为今后治疗SCI的借鉴。方法:4组SCI病例。Ⅰ组1976年唐山地震274例;Ⅱ组80年代康复260例;Ⅲ组80年代至2000年住院1023例;Ⅳ组2001-2005年161例,按4个节段即:C段为C3-T1,T段为T2-T10,T-L段为T11-L1,L段为L2-L5进行分析,比较完全SCI与不全SCI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脊髓伤及其损伤特点,重新认识过伸性颈脊髓伤的基本特点。方法:对本组152例因不同原因造成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机制,神经学多种缺失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早期外科干预的适应证。结果:颈椎过伸性脊髓损伤以额面部直接撞击伤为最常见的损伤机制,较少发生典型的“挥鞭”样损伤过程;脊髓损伤表现差异较大,典型急性中央综合征仅占43.4[%](66/152),多数表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
目的:了解重度颈椎后凸畸形节段局部进行解剖结构和稳定性。方法:收集2例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正侧位片、屈伸侧位片、张口正位片、颈椎MRI,以及旋转DSA或螺旋CT检查、并以此为基础的三维重建。根据三维重建图像利用RP技术复制后凸畸形颈椎的实体模型。于侧位片和屈伸侧位片上测量后凸畸形颈椎节段的Cobbs角度、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椎体后缘切线夹角、椎体后缘切线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自然史和转归,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诊断、分型与治疗原则;方法:对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腰椎退变性侧凸的影像学特点是椎体高度降低,腰柞单侧或者双侧侧突,关节突密度增高、增生,部分患者MRI和椎管造影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临床特点表现为严重的腰痛和/或间歇性跛行或神经根性疼痛;临床分型:(
目的:比较King分型、Lenke分型和PUMC(协和)分型系统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探讨PUMC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2年~2004年期间我科手术治疗的10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78例,年龄10~18岁,平均年龄14.9岁。主弯Cobb角40°~75°。平均52°。每例患者均有完整的术前X线片资料,包括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及仰卧位左右Bending片和骨盆
目的:探索广泛后路松解矫形对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及可行性。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05年9月所收治的8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符合条件且有完整资料的42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前路松解后路矫形)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13~20岁,平均15.5岁;KingⅡ型4例,KingⅢ12例,KingⅣ型3例 KingⅤ型1例。术前Cobb角75°~105°(平均83.5
目的:该研究的目的是建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和胸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研究AIS的支具治疗、手术治疗、病因和病理等领域的生物力学。为此,我们采用螺旋CT扫描AIS患者的T1上缘至骶尾骨末端,获得图像的DICOM格式文件,用Dicomwodks软件将其转化为BMP格式的图像,经GETCT软件处理,获得点云的TXT格式文件后,转入IMAGEWARE软件,将各层的点云连线后,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