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及成因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2EE_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全国714 个台站6-7 月逐日降水资料对1955-2008 年109°E 以东、25-40°N 站点做EOF 分析发现:江淮梅雨期降水异常以31°N 为分界,两侧降水异常不完全同步,江淮地区降水异常可分为四种类型:南旱北涝型、南涝北旱型、南北同旱型、南北同涝型。这无疑增加了江淮梅雨的预测难度。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的风场、位势高度场、垂直速度场要素对四种异常年份的高空位势高度场和风场进行合成分析,对比发现南亚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等的异常分布导致了江淮地区降水异常经向分布不同。在南旱北涝年,南亚高压位置偏西,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偏北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位置和东西位置位于南北同旱、南北同涝之间,贝加尔湖高压脊形势都很突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较强,冷暖空气交绥在淮河流域一带;在南涝北旱年,南亚高压位置偏西,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偏南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位置和东西位置位于南北同旱、南北同涝之间,贝加尔湖高压脊形势都很突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较弱,冷暖空气交绥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南北同旱年,南亚高压偏东、偏强,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异常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东,北抬至黄河流域以北,强度较强,同时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形势不明显,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极强,导致整个江淮地区普遍偏旱;在南北同涝年,南亚高压强盛,位置偏西,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偏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强度偏强,同时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形势明显,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稍弱,冷暖空气交绥在江淮流域一带,有利于江淮地区大范围降水。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临汾市具有代表性的中部尧都区与安泽、侯马、隰县、霍州东南西北五站自建站1976-2005年30 年以来的的雷暴资料,对临汾市的雷暴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临汾市雷暴的气候变化规律,得出临汾市不同环境的建筑物的雷击次数,为设计更完善的防雷方案,有效地预防建筑物雷电灾害提供依据,提出了建筑物综合防雷的方法和措施。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发病与天文因素和气候的关系。方法 对张晓彤 等人(2010)给出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80 - 2009年期间收治的突发性聋百分比进行了经验模式分解分析,并将分解成分和太阳黑子数进行相关分析。将该突发性聋百分比的分解成分和当地气温的分解成分进行比对、将一年中每月的突发性聋发病人数与一年中每月的温湿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突发性聋的周期变化成分和太阳黑子数之间存在具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一种改进后的回波外推技术(MOD-COTREC),然后以该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两种闪电临近预报方案:1.单纯基于回波外推技术(MOD-COTREC)的闪电临近预报;2.基于等温雷达反射率资料和回波外推技术(MOD-COTREC)的闪电临近预报.并分别用一次个例对这两个闪电临近预报方案进行检验,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单纯基于外推法(MOD-COTREC)的闪电临近预报并不考虑闪电的生
会议
2005 年8 月在天山东部哈尔里克山庙儿沟平顶冰川顶部(94°19′E,43°03′N,4518 m)钻取了两只透底冰芯,其中一支冰芯定年结果为16.83 m 深度对应1953AD.本文着重探讨了沉积过程和沉积后过程对该冰芯氧同位素比率(δ18O)记录的可能影响及该冰芯1953AD 以来δ18O 记录的气候指示意义.降水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夏季高温引起的融化-渗浸-再冻结作用,及冬季雪层中的水汽
作为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率的主要模态,南极涛动(AAO)已被证实为影响南半球、甚至北半球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本文利用1979-2010 年NCEP/NCAR 全球再分析资料,发现了南极涛动核心区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南极涛动指数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并重点分析了南极涛动的天气尺度与季节内振荡序列。研究发现,南极涛动在天气和季节内尺度上主要存在三个频段,分别是2-6天准天气尺度振荡,6-15 天准双周
本文试通过对避雷线的保护范围的计算、屏蔽作用、分流作用的分析,得出避雷线不仅在防直击雷上有重要作用,在防闪电电涌侵入上也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从而对厂区内用避雷线对架空线路保护进行了理论上的讨论,指出这种保护的积极意义。
本文首先利用CMA-STI 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选取在2000~2008 年间登陆中国大陆后生命史较长的10 个台风个例,再综合1°×1°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其移动路径特点划分出影响台风水汽供应的四条水汽通道:西南通道、南海通道、东南通道和西北通道。文章先定义和计算了四条水汽通道强度指数,来表征水汽通道的强弱,并研究其对登陆台风水汽供应的影响以及不同水汽通道和台风区域水汽收支之间的
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程序计算得到了1949—2008 年登陆中国大陆的热带气旋(TC)登陆点经纬度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登陆中国大陆的TC 进行分析,最终选择110—122°E 海岸线为研究区域,7—9 月为研究时段,且将110—122°E 海岸线以1°E 为间隔划分为12 段,分析这12 段海岸线登陆TC 的基本特征发现:118°E 以东的区间TC 登陆前后平均维持时间及登陆前平均强度基本上大于1
La Nina 事件是赤道中东部太平洋大范围海水表面温度异常降温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被认为是年际尺度最显著的气候信号之一。由于La Nina 事件与热带和全球许多地区的气候异常和严重灾害有密切关系,因此对La Nina 事件的预测引起世界各国气候与海洋学家的关注,受La Nina 的影响,易造成我国黄河和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和我国南方冬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因此,对La Nina事件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