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传教士报刊之史传文的文体和合及意义--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中心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uh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由德国传教士郭实腊以"爱汉者"笔名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东西洋考》),近年来开始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不过,学界已有成果主要是探讨传教士写作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对小说的体例)的借鉴和传播,虽然充分注意到了传教士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适应,但是对其本身所具有的西方/基督教文学传统关注甚少.这样的研究视野,忽略了《东西洋考》的宗教报刊的属性以及传教士的西方文化身份,因而也难以充分认识这份报刊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以《东西洋考》上还没有被人专门论及的史传文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刊上连续刊出时间长、刊出作品数量最多的史传文类的处理方式,具体分析近代以来西方/基督教文化/文学如何进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体对话交流,尝试从"世界之中国"的视野中来思考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
其他文献
文章阐述了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图书的馆藏历史及馆藏数量,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图书及古籍善本的馆藏特色,《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现存中文古籍善本书志》项目主要内容及其工作计划。
古代散文用现代话表述,应该就是文言文.古代当然没有古代散文的说法,古人所说的散文,即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白话文,但那只是主流之外的一股细流,几朵浪花,简直不值一提.可以这麽说,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应该就是文言文史.典籍十三经、二十五史、诸子百家,全部是文言文.自有史可稽的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末民初的漫长岁月,中华民族的上自君王下至黎庶,所运用的书面语言,基本是文言文.文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文学创作样式的散文的发展、成熟大体经历过三个大的段落:殷周以来到两汉,文章的“文”还是笼统的概念,散文文体还没有独立,还包含在一般的“文”之中;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观念形成,区分出不同于“经”、“史”、“子”著述的“文”,这是真正散文文体观念的滥筋;到唐宋,“古文”繁荣,作为文学创作的“散文”观念进一步明晰,真正的文学散文与诗歌创作鼎盛。这个历史发展进程,又是与文人逐渐更加有意
明末清初时期,号称"小东林"的复社囊括了众多杰出的才士,冒辟疆是其中一个.他与秦淮名妓董小宛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尽显于他在小宛死后执笔写下的《影梅庵忆语》.在当时及有清一代,冒董二人的爱情被视为才子佳人的结合,传颂一时,《影梅庵忆语》亦成为赞颂爱情的经典.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及思潮的发展,尤其是女权主义兴起,现代人对冒董之间的爱情重加审视,不认同的声音越来越多.冒董二人对"爱"付出的不对等,使今
文章指出司马迁所以能够完成《史记》的写作,铸就辉煌的人生,是和他在生死炼狱中焦思苦虑,终于悟出并形成的一种崭新的人生价值观——包括生死观和荣辱观是直接联系着的.他所以终于能够完成《史记》的写作,铸就人生的辉煌,乃是他新的人生价值观的胜利.
李华与元结之前的文人在杂文创作上不仅只局限在说理体与问答体的杂文,还只涉及政治议题,然而李华与元结则不同,他们不仅写了很多杂文,从杂文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们不仅扩大了其题材,还推动了杂文创作的顶峰期.
在文章学的众多范畴中,「作者」是学者关注焦点之一.而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是作者相关议题的一环.「学古」,亦即学习取法前人着作,则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宋代众多文体中,为了符合科举考试的需要,论说体学古论成为重要议题,各种讨论资料散见于文话着作中,学者亦曾撰文探讨之.然而,或许因为世人对于评点的各种误解,而使得文章评点中的学古论却被忽略了,这实在不无遗憾.这藏身为文章评点中的学古论,其实正是宋元文章
中国文章史上关涉于性命内容的书写其实是相当丰富的,往往透显散文史与思想史的纽结.一方面,具有儒家或道家以及其它学派背景的哲人文家,在关注人性完善及其动力等问题时的思虑之深和责任之切,使得他们的思想论述中不乏文章精品,更何况他们的命题意趣和人格投射产生出一定的典范力量;另一方面,古人对天道人性的信念、对要言妙道的向往,往往离不开生活感悟与日常淬炼,尤其是当独特的个体遭到了理性挑战或命运拨弄之际,对"
拙文探讨了违背规范与遵守规范这两种表现方式存在于一个作品或者一套作品中的几个例子。将此现象放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看,违背规范,在优秀作家的作品中往往是从传统观念脱离出来、对保守习俗的违背。可以说,这等同于对人性和社会真实的新发现,是文学发展巨大的推动力。
近代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前后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时代的巨变,促使散文面临新的变革.这是唐宋以后中国散文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它改变了中国散文的走向,并成为"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的滥觞.近代中国散文文体构建,虽然前进的道路上,充满着艰辛和曲折,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