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共治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来源 :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3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内部治理是教育治理的组成部分,推进学校内部多元主体参与管理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方面.教师作为学校内部的核心要素,在参与学校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无法参与"、"教师无效参与"、"教师不愿参与"以及"教师过度参与"等现实问题.为此,需要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采取措施,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树立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增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以推进学校共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其他文献
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特殊人才.可以依托SCP模式构建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构、行为、绩效进行把控,结构是指创新人才的培养结构,包括人才的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个性:行为指教学行为,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绩效指教学质量,主要从知识体系评价指标、能力评价指标、素质评价指标三个体系进行检测,推动高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的流动人口也随之快速增长.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当地社会以及其合法权益如何得以保障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其中成为重中之重的则是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积分入学作为解决随迁子女入学的一个重要的举措,目的是为更好的实现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积分入学制度的开展和不断完善,各地关于积分入学的实施现状到底如何?针对
在全球化的竞争体系当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创新水平的提升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的养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实现的"四大目标",以中国现行的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四个特点"为前提,分析了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五种力量".之后,构建出一个符合四大特点、贴合四
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蜕变是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农村教育管理现代化应涵盖人本化、信息化、科学化、系统化以及满足农村特色需求的管理.但现实中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教育管理目标偏颇,管理方法失范;教育管理的模式单一、僵化;教学设施不理想,教师流失严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当前学校教育管理
教师流动关乎国家教育公平和均衡,也关乎教师自身发展.依据"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可以把教师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职业期分为初中后三个阶段,从流动方向、程序、频率出发,对义务教育教师实施全方位流动制度的顶层设计.
教育管办评分离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教育管办评分离不是全新的,而是一直存在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割裂,而是优化.简政放权要处理好放权与集权、放权与接权、放权与监管、放权与服务的关系.
教师领导力是学校领导力的延伸,完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必须大力发展教师领导力.教师领导力在本质上是教师基于专业素养和智识能力的一种影响力.但教师领导力也是一个多维复合的概念,它包括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教师领导力是教师发挥专业影响力的过程,它不仅促进专业共同体的发展和成熟,更在组织层面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实现现代学校民主管理和多元治理的目标.教师领导力在中国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应通过完善制度建设、研
区域间合作办学,是某一区域内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合办学模式,对于集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内教育水平均衡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区域间合作办学的动力因素及其潜在弊端,厘清其初始动力.同时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制约其动力因素发挥作用的制度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来有效地整合各种动力因素,以更好地促进区域间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
特殊学校由于本身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其教学管理也具有特殊性,目前特殊学校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教师聘用到学生就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特殊学校才能越办越好,特殊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近些年校园欺凌现象屡见不鲜,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其中关系欺凌较欺凌更具隐蔽性和渗透性,往往是欺凌事件发生的导火索.通过校园欺凌的现状,挖掘和阐述其隐性的本质问题——关系欺凌.本文围绕欺凌、关系欺凌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并延续传统欺凌中关于关系欺凌的内涵将关系欺凌类型进行直接性或间接性,有组织或无组织的双向维度划分.并进一步剖析校园关系欺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角度提出策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