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我治疗的写作--对当代诗歌写作现象的一种观察与分析

来源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asg_w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自我治疗的写作是当今诗歌写作的重要特征。可以说,它既是一个需要解释的文化事件,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诗学问题。作为自我治疗的写作虽然是一定文化语境的产物,但也并不是无关宏旨的“无奈和认命”,我们的确应该认识到,这是写作的一切暂时任务,狭隘功利任务卸下之后最本真,最深层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拟以文化为主要视角,以台港文学思潮史为主要线索,以主要作家作品例证,对台港文学进行梳理、审视和概括,以期能够描述出台港文学的主体性特征,或者说特殊精神品格。
本文选取了笑言、严歌苓、林湄、哈金等新移民作家为例,阐述其文化立场与小说叙事艺术的关联。笑言在表现儒家文化情结的同时,表现了对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开放的认同,对东西文化相融的期盼,对东西方人类共同美好人性的向往。严歌苓历史叙事的突出特征是对历史的反思性思考,表现了其现代性意识。林湄从雨果、歌德等西方文学大师的经典著作中得到启示,发现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崇尚基督精神,他在再思中越来越接近宗教。在经
真正的小说家作为艺术家的价值,往往就在于他们能在无人喝彩的地方、在非主流话语关注的所在,发现为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人类情感与心灵中那些永远不会过时的光芒。《沙捞越战事》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在碎片化了的历史真实里隐藏着的人物心理脉络,在人物心理脉络的梳理与回望中触及到了一种恒久的心理真实。不管是杜撰演绎还是根据史实发掘,《沙捞越战事》男一号周天化的特殊身份和特殊经历是有相当寓意的,作者予周天化一个几乎
本文以《阿曼达》、《扮演者》、《风筝歌》为例进行解析,力图揭示“洛丽塔”式故事结构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严歌苓用一种跨文化的开阔视角,将一个表面上只是“始乱终弃”的故事,一个14岁少女“遇人不淑”的命运悲剧进行了深刻地文化阐释,将不同文化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中国式的“轮回”宿命论浑然一体地融合,使得这部短篇小说具有了一种文化高度和精致的艺术效果,摆脱了简单的“洛丽塔式”故事的外在标记,挖掘和赋予了
笔者论述了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野的必要性,差异理论作为一种资源与阐释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性,分析了以差异理论观察海外华文书写的学理意义。
笔者以为,感官书写亦是张氏小说的重要形式,本文将以其长篇小说代表作《群象》与《猴杯》为论述中心,探讨其感官书写的形态与叙事特征。本文试图从感官书写这一角度切人张贵兴的小说,由此探勘张氏的感官书写与异化理论、欲望叙事以及图像化叙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针对《见素小品》里的怀乡书写,探讨张景云的旧乡情怀。作者在书中叙述他如何从一个缅甸华侨家庭,被带到五十年代的槟榔屿求学与生活,后因家庭生意而滞留当地,长大后赴新加坡打工学画,最终在吉隆坡落户定居。在一篇篇千字以下的小品里,他主要回忆了两个可以称为故乡的地方:缅甸的丹著和马来西亚的槟城。在那里,他曾留下不少悲欢记忆。同时,作者的怀旧书写里也尝试筑构一个殖民地时代的马来亚社会截图。除了槟城以外
本文将从基督教伦理观中来探寻《十日谈》中的女性视角。通过分析,《十日谈》中的女性视角与基督教宗教伦理的关系变得更加明晰,西方文化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以神为本的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薄迎丘的艺术创作。作为西方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离子,《十日谈》以其叙事艺术上的独特性成就了其艺术成就的典范,然而在思想上,作品并没有剥离基督教文化的伦理规范。
生态文学意在鼓励作家创作的有关生态问题的作品,并在作品中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让环保思想和环保文化在21世纪的地球上遍地开发,深入人心。
通过温特伯恩这个“意识中心”的有限视角或内聚焦,亨利·詹姆斯使读者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困惑,但他也从未放弃过试图引导读者正确认识黛西的努力。他与读者交流的过程就是分享他对道德、对人生看法的过程。这种限知视角增强了黛西的悲剧命运。读者在对黛西惨死烯嘘不已之时,也会为自己在生活中犯下的误解别人、一意孤行等错误产生反思。这才是詹姆斯间接表述方法背后真正的伦理意义。亨利·詹姆斯正是用他高人一等的道德观念与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