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时, 中国社会治理形势也迎来了新常态。社会矛盾不仅集中爆发, 而且呈现出“时空压缩”特徽。社会治理的任务更加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与社会需求的回应。社会治理的新常态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然而, 当前社会组织发展存在明显的量质分离特徵。
在歐美國家,基層治理(neighborhood governance)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尤其是對於社區的影響之任何決策,都可以說是基層治理的核心。在基層治理過程當中,當地居民透過當地參與機制,來實現基層治理的特質。
公務人員為台灣社會新鮮人最想從事的行業之一,而圓夢所須跨越的門檻,就是參與競爭激烈的公務人員考試並及格。公務人員考試為我國政府最倚重的選才工具,工具的設計主要聚焦在政府工作所需專業職能的測量,但吾人尚不知公職考試對於考生的公共服務動機會造成何種影響。
「為民服務」是當代政府對公務員的基本要求;政府機關以之為提升政府績效的最低標準,規範公務員必須以「公僕」的態度為民眾提供各種法定的服務。臺北市在1980年代開始改革各機關的「臨櫃服務」 ,以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來規範公務員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或回復各項民眾的申請。
县委书记这个群体在大陆70万县处级干部中占比不到百分之一;是地方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 中央和省委实现地方治理的执行者、实践者;中国基层社会的权力核心,县委书记的个人特质工作风格深刻地影响著地方的政治生态;在非竞争性政党制度下,成为县委书记由是省委提名审定, 同时也有个人生涯发展的特点;研究县委书记职业生涯发展,对於认识、培养县委书记均有一定的价值。
為保持公務人員服務能力與時俱進,各級政府培訓機關總視其資源多寡及訓練分工,依據考試院、人事行政總處擘劃的培訓框架與核心能力指標,為不同階段、不同官職等、不同業務屬性的公務同仁安排培訓課程。但這些安排是否符合公務機關用人需求?是否吻合受訓同仁對職場能力缺口的認知?實有必要進行探討。
21世纪以来,公共服务的合作生产成为西方国家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财政紧缩”的主要创新策略,社会资本与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关系重新引起关注。论文尝试梳理近年来国外学者,特别是英国学者里斯。安德鲁斯的相关研究成果。
2009年乾杯雜誌的報導指出,受到經濟景氣低迷的影響,畢業後保證就業且薪資福利優渥的軍警院校,成了高中(職)畢業生的熱門選擇(黃亞琪,2009)。台灣醒報也指出,2013年大學暨技職校院多元入學博覽會中,軍警院校專區的詢問度高,且不乏有分數可以考上台清交成等國立大學的學生,投身軍警學涯(郭庚儒,2013)。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多种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在购买过程中,政府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好。公益创投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探索,本文以公益创投项目为例,通过定量分析对政府偏好性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选取北京、天津、广州三个代表城市472个公益创投项目,确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关注点, 由此确立与政府偏好有关的9个指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問題背景:社區衛生服務供給能力低下是我國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面臨的主要困境。儘管近幾年來,國家對基層衛生服務體系投入力度較大,但基層衛生服務的效率和品質仍不盡人意。自2012年起,醫療聯合體(以下簡稱“醫聯體”)建設作為一種提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供給能力的制度設計開始在北京市進行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