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型民用直升机飞行训练器设计与实现

来源 :第三十一届全国直升机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yzc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Visual C++环境设计开发了某直升机飞行训练器,提出了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并着重阐述了直升机飞行仿真模型的建模方法,包括旋翼模型、动力传动模型以及起落架模型;综合利用微软基础类库(MFC)相关的API函数、多媒体定时器、UDP网络通信协议、GMS虚拟仪表控件、示波器控件以及Access数据库等,完成驾驶杆输入采集、数据传输、飞行科目和飞行参数设置、视景系统驱动、飞行数据显示以及飞行日志记录等功能,实现了直升机飞行训练器的综合设计,最后对全系统进行了测试与仿真飞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建非线性实时模型合理可行,有待于下一步的试飞验证.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STK计算星地动态通信信道链路余量的方法。该方法在常规链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ST中K加载天线的全向增益数据,模拟卫星运动轨道及姿态,在充分考虑通信天线遮挡、卫星姿态变化与星地距离变化的基础上,可以较真实地计算出卫星在轨的实际通信链路余量。
本文以两颗卫星绕飞编队的组网模式为倒,介绍了GPS在编队卫星中的应用模式,给出基于线性观测模型的伪距绝对定位算法和伪距双差、载波相位双差两种相对定位算法,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利用轨道信息辅助的RAIM算法对观测信息的可用性进行监测。
介绍了一种利用ADS仿真软件设计低噪声放大器的方法。该放大器采用N沟道HJ-FET晶体管(NE3503)。先总体阐述了低噪声放大器的理论基础和性能指标,然后利用ADS软件通过实例详细地设计了X波段低噪声放大器,并进行优化,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  该低噪声放大器在X波段通频范围内噪声系数小于0.7dB,增益大于11dB,输入输出驻波出小于1.5,仿真结果表明设计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现有的主从控制方式星地通信要求负责通信的卫星具有高通信能力和高可靠性。费效比常常处在较低水平。由于现在微小卫星的发展,卫星编队将主从控制方式的单点星地通信改变为多点星地通信,从而提高了脆弱的星地通信的可靠性。这就要求不同轨道之间的卫星进行信息传输。而通信受到距离的限制,目前在现有研究当中缺乏对异轨卫星通信以及异轨卫星之间距离问题的探讨,因此本文通过坐标转化法,详细的从空间坐标变换角度介绍了卫星相对
针对摆振柔软倾转旋翼的回转颤振以及潜在的"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问题,基于Hamilton原理,利用多体方法描述动力学部件的空间运动关系,建立摆振柔软倾转旋翼气弹动力学分析模型,对摆振柔软倾转旋翼飞行器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规律,为潜在的"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问题提供理论分析方法,可用于指导倾转旋翼机的动力学设计.
本文在小型四旋翼直升机的稳定飞行基础上,加装了GPS模块,优化了APM飞控程序,实现了自动着陆的功能,并通过调试和实际飞行测试验证了其飞行性能.
本文根据国际无人机大赛比赛任务要求,设计了一套用于无人直升机追踪的动平台,动平台上可放置物品,物品要由无人直升机拾取和码放,无人直升机在追踪动平台过程中同时完成物品的拾起和码放.动平台系统由移动小车平台、运动控制器、引导装置以及地面监视软件等组成,采用MEMS-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作为引导装置的核心部件,完成对移动小车平台的位置和速度估计,提出了由单套GPS天线位置测量点提供多个目标点位置
针对直升机着舰过程中的下滑进场环节,从流场环境对直升机飞行品质影响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直升机着舰策略.采用CFD计算得到舰船甲板流场的稳态值,分析了不同高度下垂向气流的等高线云图,结果表明下洗气流主要集中在迎甲板风方向的进场路线上,气流分布随着高度的降低变得紊乱,下洗气流值也愈大;直升机平衡状态量的对比分析表明,迎风的进场方式能够减少侧风的干扰,利于节省功率和减少机体姿态角,综合母舰实际情况,左舷4
针对小型无人直升机的精确控制需要,对直升机桨距标定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并利用亚拓800E型小型无人直升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分析了各种影响现场标定精度的因素,不断改进,探索总结了三种标定方法,并从原理和实际试验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三种标定方法的优缺点,得到了最优的标定方法.最后考虑整个过程中的偏差,采用了整体最小二乘法对桨距与控制操作量进行了拟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航空仪表系统作为直升机座舱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给驾驶员关于直升机状态和飞行特征等相关信息.课题基于WPF框架开发了直升机座舱仿真仪表,利用Expression Blend4工具对直升机座舱虚拟仪表进行外观设计、动画设计并编写相应的动画代码,并对开发方法和具体步骤做了详细阐述.最后利用虚拟串口工具对测试仪表指针的跟随性、指示规律,指示精度等进行了测试,并对仪表的实用性进行评估,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