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浅析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ing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是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事实上,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间相关部门是明 令禁止学生“择校”的,但这种现象却愈演愈烈。本文以择校所带来的问题为切入点,分别对择校的 原因、支撑择校理论进行剖析,皆在寻找一些对策消除“择校”的现象,还义务教育一片洁净的天空。
其他文献
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存在的现实,本文对薄弱学校概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界定, 总结并概括了薄弱学校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薄弱学校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负面影响,在借 鉴发达国家改造薄弱学校经验的同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改造薄弱学校的合理建 议。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儿童尤 其是其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究其原因,从政策角度考虑,是由于二元体制下的户籍制度, 教育政策的偏差,以及政策法规的执行不力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国家应该通过消除户籍壁垒,加大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设寄宿学校等政策措施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铺平道路。     
本文在对政府的资助方式进行分类和简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资助政策与方式,并结 合宁波市的调研情况,对现行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资助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政府对民办 学校资助方式的相关建议:资助与否及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主流价值观、资助目的和双方意愿;合理 选择现阶段主要资助方式,以间接资助为主、直接资助为辅,加强教师资助和竞争性资助;优化组合 多种资助方式,各取所长,综合性地加以采用;通过监管和绩
义务教育均衡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资源配置过程的均衡,实质是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实现, 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潜能最大程度的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也是教育系统内外各要素的均衡,这是实 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均衡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阶段性、相对性、公平性、长 期性、协调性、特色性、整体性等特点,并受制于社会意识、政策、体制、执行层面等方面因素的约 束,因此,实践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要树立一个全面的
会议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我国的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目的,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生存能 力对于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并认为农村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文通过文献梳理 和统计分析,对我国西部义务教育城乡间的显著性差异做了全景式解读,认为其差异突出表现在办学 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四个方面。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外,还有教育资 源的差异性分配,以及教育制度导向的偏差。最后指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需要多样化的路向选择, 但责任主要在省级和中央政府;必须从政策导向、国家
本报告在梳理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标准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广州市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的现状。广州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成就包括: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 条件明显改善;普及义务教育成效显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然 而,广州市的义务教育发展并不均衡,主要问题是:区域间优质学位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不能满足 社会的需求;区域间教育投入差距较明显,造成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作为基础性教育的义务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为我们 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而,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重新划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各项 指标,对整个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科学 构建,促使其成为科学判定教育水平高低和教育效果优劣的客观标准。
安徽省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出现了闻名全国的铜陵模式,使安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现阶段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巨 大的差距,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是困难重重的。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东中西差距、省内南北差距、城 乡差距、校际差距等方面。未来必须进一步统筹南北、城乡发展,须形成省内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普 惠制;贯彻落实就近入学,严格执行中小学办学标准化;